前不久披露落幕的基金三季报显示,QDII基金在股指期货领域有所动作,博时大中华亚太精选和工银瑞信中国机会全球配置当季均涉足香港股指期货,但命运却不同。
WIND数据显示,博时大中华在当季卖出开仓2011年10月交割的股指期货(HANG SENG IDX FUT)合约,三季报中反映其持仓量为10手,合约价值约为710.2万元,公允价值变动约为17.53万元;无独有偶,工瑞全球配置在当季买入开仓2011年10月交割股指期货(H-SHARES IDX FUT)合约30手,合约价值约为1083万元,而其公允价值变动则为-42.2万元。
实际上QDII基金投资于股指期货只是目前对冲中的冰山一角。随着对于专户产品投资商品期货的监管放开,公募产品未来动用期货作为对冲风险的工具是大势所趋。对此,易方达基金在国内的基金公司中走在了前列,易方达于2009年在香港发行了国内基金业首只对冲基金,2010年签订了国内基金业首只A股对冲基金。2011年发行了一系列对冲产品,第一只产品为国内首只按照《证券投资基金股指期货投资会计核算业务细则(试行)》设计并规范运作的“一对多”对冲基金。
香港“启航”一盈一亏?
相关的资料显示,目前香港市场的股指期货主要有:恒指期货、H股指数期货、小型恒指期货、小型H股指数期货四种,恰好上述两只QDII基金投资的是前两者的产品。
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分析师表示,由于今年股市节节下行,港股市场同样表现不济,这对于多数主投香港的QDII基金来说苦不堪言,因此才有基金会利用股指期货来做套期保值,锁定收益或者规避风险。
但有趣的是,两只QDII基金所选择的股指期货尽管追踪标的不同,但到期交割却同为今年的10月份;进一步从公允价值变动上来看,博时大中华为(微博)基金资产贡献了正的公允价值变动,而工瑞中国机会则为基金资产贡献了负的公允价值变动。同时新金融记者注意到,上述基金在季报中披露的期货持仓量均为零,这说明在季报披露时点上两只基金都已经实现了平仓,从而已将浮盈浮亏转为了实际的盈利和亏损。
那么,其中一只投资股指期货亏损原因何在呢?前述基金分析师判断,基本可以归罪于开仓时机或者方向有误,三季度全球的股票市场都陷入低迷,难有亮色。对于持有股票的QDII而言,要实现对冲风险的前提是开空单,开多单基本只能“自寻死路”。况且,如果仅就这两只基金比较的话,工银QDII的多单30手1000多万的合约价值也远高于博时QDII的空单10手约710万的合约价值。
对此,理柏基金亚洲区研究总监冯志源向新金融记者表示,从他的统计结论看,在本轮金融风暴中动用了期货等对冲工具的基金65%都逃过了下跌的风险,甚至实现了正向收益,但内地的机构和普通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强是未来发展的一大障碍,这点从最近如火如荼的分级债最高只限定4倍杠杆上就体现出来了。
“对冲时代”人才匮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香港的股指期货,甚至内地的商品期货也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将已经对专户敞开的门扩得更宽。
就此,易方达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刘震表示,国际成熟市场上对冲基金按投资策略分有很多种,包括多空策略、市场中性策略、固定收益套利策略、事件驱动策略、国际宏观策略等等。
根据新金融记者了解,以内地最早着手“对冲”研发的易方达基金为例,其旗下系列对冲基金产品目前采用的对冲套利策略有两大特征:“市场中性”和“对冲套利策略”。 而实际上一起踏上内地股指期货头班车的内地基金公司还有国投瑞银和汇添富。
资料显示,去年9月,一直在内地高举创新大旗的国投瑞银基金在一款“一对多”专户产品中加入股指期货投资,而今年的9月和11月又再次发行可投资股指期货的一对多产品,同时该公司还连同汇添富基金分别与两家期货公司签订合同,同时向中金所申请到了股指期货交易编码。
但问题随之而来,根据新金融记者的综合采访,多数基金公司在对冲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甚至几近于零,因为毕竟传统的基金投资人士多数还只是在股市和债市中曾大显身手过,“猎取”熟悉衍生金融工具的人才只能觊觎外部挖人了。
冰山一角已经掀起,对冲的棋局将如何演绎?业内外人士正翘首以待。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