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座就像开演唱会?所到之处都是争先恐后要签名的学生?
对于数学大师陈省身像摇滚巨星那样受人欢迎,他的儿子陈伯龙曾表示难以理解。在他眼中:“父亲是个普通人,只不过恰好具有数学天分。”
陈省身,作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他是唯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
图片来源:徐晓亚然
“我不是一个领袖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中的特殊人。”陈省身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潜力,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可以了。
这种“普通人、特殊人、领袖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更体现在他的育儿智慧中。
图片:陈省身与学生
一双儿女,虽然没有继承陈省身的衣钵,成为一代数学大师,但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活得精彩。
儿子陈伯龙: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后成为一名保险精算师。
女儿陈璞: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后获得UCSD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银行董事之一。
图片来源:史海观复
过两天,10月28日,就是陈省身先生的诞辰。让我们再次回顾大师的生活往事,感受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展现出的独特智慧。
1
仅读1天小学、15岁上南开大学,
父亲送《笔算数学》成启蒙教材
陈省身的父亲陈宝桢曾是一位秀才,他思想开明,善于顺应时代潮流。在陈省身出生后,他坚持学习并考入了浙江法政学校。
陈省身的家人不仅教他学习写字和背诵唐诗,还积极鼓励他自主学习。
有一年春节,陈省身的父亲特意为他带回了一本《笔算数学》,还给他简单介绍了阿拉伯数字和数学算法。
出人意料的是,陈省身刚接触了这本书,便立马爱上了数学。他开始独自钻研,越学越有兴趣。没过多久,他居然把3册书啃完,还做出了其中大部分的习题。
图片:陈省身的启蒙数学教材《笔算数学》
由于父亲的早期启蒙,陈省身的文化积累和数学能力已经远超同龄人。因此,陈省身只读了一天小学,便决定不再去学校。家人对此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并为他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最终,年仅11岁的陈省身顺利进入中学,未满15岁就考入南开大学,后来又进入了清华研究院,成为我国最早一批的数学系研究生。
图片:陈省身成绩单原件
陈省身的成就不仅归功于自身的天赋和努力,更离不开父亲的悉心引导。
在陈省身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家人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给予了他无限的爱与支持,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图片:陈省身为南开大学本科生上课
正如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克莱恩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找到他们的天赋和兴趣,并帮助他们以最好的方式发展这些天赋和兴趣。”
2
儿子最头疼微分几何,
他也不强求、支持孩子转行
陈省身小时候,他的天性和好奇心没有被家长约束,这种自由探索未知的方式让他得以自然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因此,他对自己孩子也采取了类似的教育方式。
他对儿女的要求很宽松,从不强迫他们走特定的道路,而是让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
图片:1946年与夫人在中央研究院(上海)
同时,陈省身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会及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孩子感到迷茫时,他也会给予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方向。
图片:1950年代初一家人在美国芝加哥
在陈省身的儿子陈伯龙眼中,父亲是一个豁达、顺其自然的人。他说:“父亲身上最大的优点之一,是他总比别人看得更深、更高、更远。”
在本科阶段,陈伯龙修过一门微分几何课。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向誉为“微分几何之父”的父亲求助,陈省身也会耐心指导他。
“可惜,我不是个很好的学生。我从未真正理解过螺旋的数学。”
随着课程的深入,陈伯龙渐渐感到吃力。在一次参加数学讨论班之后,他清晰地认识到: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天赋,很难在数学领域做到优秀。
图片:陈省身亲笔题写的“几何之家”匾额
得知了儿子的想法,陈省身没有强求他一定要在数学领域做出成就,而是建议他尝试转专业去修读精算学,鼓励他发挥特长进入商业领域。
“他认为,我是个做事负责任、有条理的人,商业或许更适合我。”
迄今为止,陈伯龙已经当了大约40年的养老保险顾问。回首过去,陈伯龙依然认为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他非常感激父亲:
“他对于一个人该做什么不会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他会帮我寻找使我最有机会成功的位置,并且给我最好的建议。他从来不暗示我,他想让我成为什么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陈省身一直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太为孩子们操心,加太多压力反而是个负担。
他教育后代:不要跟在别人的后头走,“应该从框框里跳出来”,去做一些别人没想过的事情,开创自己的领域。儿女从商、孙女学医、外孙学建筑,陈省身对此很满意。
图片:1990年全家福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自由的人,他的内在能力可以用来创新,而不仅仅是重复过去的事情。”
陈省身尊重后辈的兴趣,不强迫他去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而是鼓励孩子发掘自身潜力,追求心之所向。
3
慈父的沟通:
“从不空洞地说教”
在谈及父亲陈省身时,女儿陈璞这样描述:“他是一位慈父,对我们一点也不严厉,但他有原则。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都有原则。
只不过他的‘教’,就是直接‘做’,凡事都以身作则地做给我们看。”
图片:陈省身生前办公室
有一次,陈璞和陈伯龙跟父亲谈完了一件事情,征求他的意见。但是,父亲听后并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说自己“需要想一想”。
第二天吃早饭时,陈省身将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的想法告诉了儿女。
每次和孩子沟通时,陈省身都会很重视孩子的疑惑和想法,他“从不做空洞的说教”。
“比如他对人非常宽容,但不跟我们讲应该怎么宽容,而是给我们讲一些别人的例子。然后他自己做,我们就跟着他学。”
图片来源:史海观复
陈璞曾被问及她和哥哥的成功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年轻的朋友们。
她回答说:“每个人个性不同、长处不同,家里情况也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找自己的路。怎样去找?我想这不是一下子就找到的,是个逐渐的过程。”
谈到父亲留给自己最大的财富,陈璞笑着回答说:“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做人的方式。”
她补充说:“我们每个人在选择自己的路时,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功,何时会成功,但不管怎样,还是应该想办法做点事情,不变成社会的负担。可以帮助社会做多一点更好,少一点也无妨。”
图片:1984年,陈省身在沃尔夫颁奖大会上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而不是为了达到任何外部的目标。”
现在我们难免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排名,而陈省身的教育方式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实际行动去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需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切实需求,帮助他们去寻找“自己的路”。
让一双儿女从小接触数学,但并不强求他们一定要在这个领域里有所成就;
鼓励孩子们去尝试不同的行业,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在平等沟通中,他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然后在合适的时候给予他们切实的引导……
陈省身不仅对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诱,还把这种教育方式延伸到了他的学生身上。
他曾告诫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同学:“不要考第一”。他的意思是,在学习中“不要考100分”、不要以获取最高分数为追求。
图片:陈省身给中国科大少年班学生的题词
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进一步解释说:
少年班的学生做学问,要掌握精髓要义,不要为了考100分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施肥要有度,教育也要有度,不仅在学校如此,在家里也同样如此。
而以上陈省身先生的诸多教育智慧,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