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杰
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揭牌开市,至今整整一年。从81家到123家,上市“军团”稳步扩容,创新成色十足;量身打造的制度规则精准包容,为中小企业上市不断提速;市场功能初步显现,北交所渐具品牌效应,后备上市企业踊跃前来……开市一年来,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生态加速形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
创新成色足
“专精特新”小巨人集结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开市一年来,北交所新吸引40余家企业上市。
中小企业占比达77%,民营企业占比达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一组数据勾勒出北交所123家上市企业的鲜明特征。这些企业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消费等多个细分创新领域。从创新形态看,既有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也有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专精特新”小巨人集结北交所,成为创新发展的“硬核”力量。数据显示,现有123家上市企业中,有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接近4成。这些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5.4%,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连城数控等4家公司的研发支出超过1亿元。
部分上市公司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进口替代,发展动能得到充分释放。如利通科技研发推出超耐磨酸化压裂软管等高附加值产品,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8.58%;富士达主导制定的IEC国际标准发布,标志着企业在射频同轴电缆组件技术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在新冠疫情反复等多重挑战之下,北交所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仍保持稳健,发展活力和韧性充分展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33.25%、19.43%。
最短72天
企业上市驶入快车道
“北交所的服务对象比科创板和创业板更加宽泛,对于一些规模还不是很大、尚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也能够包容其进入交易所市场。”安永北京主管合伙人杨淑娟认为,北交所的制度设计更加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从受理到注册平均用时145天,最短用时仅72天。从北交所开市一年来的实践效果看,随着审核注册机制的优化,优质中小企业发行已驶入快车道。
北交所四套并行的上市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中小企业,让覆盖行业更具包容性,既包括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等新兴行业企业,也包括农业等传统行业企业。从业绩上看,既有净利润超10亿元的成熟企业,也有个别尚未实现盈利的企业。
“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适度包容中小企业发展阶段中关联交易占比高、区域及客户集中、业绩波动等阶段性规律性问题。”专业人士分析,北交所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留足了空间。
目前12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平均融资2.07亿元。单次融资最少仅4000万元,最多达到17亿元,中小企业在北交所按需、小额、多次的灵活接续融资机制已经形成。
“磁石效应”
吸引后备军纷至沓来
开市一年,企业、中介机构、投资者、政府等各类市场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带动,为北交所持续注入发展活力,良性市场生态加速形成。
北交所的“磁石效应”,吸引着更踊跃的上市梯队纷至沓来。截至11月11日,北交所已注册待上市企业16家,提交证监会注册企业13家,上市委员会审议通过待提交注册企业8家。在它们身后,还有更多企业在向北交所发起冲刺。开市以来,共有163家企业申请在北交所上市,目前在审企业达117家、在辅企业297家。
市场另一端,投资者结构明显改善,长期资金加速进场。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数量已超520万,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长线资金均已入市,超580只公募基金参与市场。北交所上市公司奥迪威披露的三季报信息显示,公司大股东中首次出现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身影。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表示,随着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上规模和质量上台阶,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涌入,将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关注。
过去,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很难得到投资者关注,北交所上市平台正在逐步扭转这一局面。前三季度,4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共计接待各类投资者调研112次,调研次数同比大增近4倍,表明优质中小企业越来越被投资者认可。
(责编:董兆瑞、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