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秘色窑与越窑,御窑与民窑,二窑有别,有明确定论。
据官方《余姚六仓志》录入宋代顾文荐《秘色窑》。今世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逐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
《秘色窑》进柴周皇帝。秘色窑御用地位。二条目,白纸黑字,特别清楚。 方志是最有考古学术研究价值的,今还不断修志。
中国陶瓷界考古泰斗陈万里先生著《陶瓷考古文集》明确解读:置官监窑,最早的御窑厂。越窑与秘色,或者说是绝对不相同的两个窑。秘色为御窑,越窑专门烧民间物品。
(见《宋史》钱俶焚香再拜秘色)地位至高无上。这都是官方正史记录。
笔者求是举证,官方方志,正史古藉文献,有字有据,相互佐证,还原官营秘色窑历史,让历史说话。此众多官方,正史之言,千万不要误读为闻氏一家之言。见原始文献,如下:
1. 陈万里《越窑与秘色瓷》
陈万里《越窑与秘色瓷》:曾置官监窑,烧造进御物品,这是最早的御窑厂,而御窑厂出产的物品,就不能称越窑,特别给它一个名称叫做秘色。因此,越窑与秘色就无所谓一而二,二而一;或者说是绝对不相同的两个烧窑的名称。其实越窑是专门烧造民间物品的。秘色为烧造进御物品,钱王表示恭谨,必先罗列于庭,焚香再拜,自然臣庶禁用。五代钱氏沿袭李唐御窑厂之制作。(见《续资治通鉴》),(见《宋史》钱俶列传必先罗列于庭,焚香再拜)13908页。(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23-26页,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陈万里先生,1935年5月15日《余姚上林湖访古记》对秘色瓷结下不解之缘。亲力亲为多次走访考察调研众多中国陶瓷窑遗址,寻找中国各省众多窑埸,没有发现记载唐宋置官监窑。惟一发现《余姚方志》正史记载:置官监窑,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秘色。御用物品。
陈万里先生,应该考阅众多中国陶瓷史,陶瓷教课书,基本常识,如:朱琰 著《陶说》、唐秉钧《肆考》、蓝浦,郑延桂著《景徳镇陶录·古窑考·秘色窑》等等,告知秘色窑,诸窑之一,地位诸窑之冠。
2. 朱琰著《陶说》
清乾隆朱琰 著《陶说》卷二18页,吴越秘色窑,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臣庶不得用。
烧进:烧香,拜秘色窑后进御。中国陶瓷史,惟一拜秘色窑,地位登峰造极。(见《续资治通鉴》),(见正史《宋史》钱俶列传必先罗列于庭,焚香再拜)13908页。
中国陶瓷古窑考窑门类:唐越州窑、吴越秘色窑、后周柴窑、定窑、宋汝窑、宋修内司官窑、宋哥窑、龙泉窑、吉州窑、象窑、董窑、均州窑、磁州窑、建窑、山西窑、高丽窑、饶州窑、江西窑、洪武、永乐窑、宣徳窑、成化窑、正徳窑,嘉靖窑。
朱琰著《陶说》乾隆丙戌进士,三十四年为江西巡抚幕僚、留心瓷业,通过参考经史子集中有关文献与访问老艺人,考察窑器烧制方法和成品,撰《陶说》一书,记述的制作技术及其发展历程,是我国第一部著名陶瓷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此书首刊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清代研究中国陶瓷器的重要著作之一。
3. 唐秉钧《肆考》
清乾隆唐秉钧《肆考》秘色窑,吴越秘色窑,钱氏有国時,越州烧进,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秘色窑地位御用瓷。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竹暎山莊刻本
4. 蓝浦《景徳镇陶录》
清嘉庆蓝浦《景徳镇陶录·古窑考·秘色窑》记载“秘色,其式似越窑器,而清亮过之”。
《景徳镇陶录·古窑考》 寿窑、洪州窑、越窑、鼎窑、婺窑、岳窑、蜀窑、秘色窑、秦窑、柴窑、唐邑窑、郑州窑、耀州窑、乌泥窑、馀杭窑、丽水窑、熏窑、吉州窑、建窑、象窑、榆次窑、平阳窑、宿州窑、榆次窑、平阳窑、泗州窑、彭窑、
景德镇饶州窑、江西窑、洪武、永乐窑、宣徳窑、成化窑、正徳窑,嘉靖窑。
5.《吴越六·忠懿王世家》
晚唐、五代、宋早期秘色窑与越窑的当亊人是钱王,他儿子两浙节度使钱惟浚、钱惟治护送进奉,还要烧香拜秘色,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
钱王自已记载《吴越六·忠懿王世家》记载:是时王贡秘色窑于宋。
6.余姚方志
官方正史《余姚六仓志》卷十七记载《秘色窑》。进柴周者刓削尤薄,数百年后无完物。
《余姚六仓志》录入宋代顾文荐《秘色窑》。今世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逐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蔗用,故云‘秘’。
余姚方志:秘色窑进柴周皇帝。宋代顾文荐:不得臣蔗用,故云‘秘’。秘色窑御用地位。白纸黑字,特别清楚。没有越窑烧进。
方志是最有考古学术研究价值的,今还不断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