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制度是教育工作和教育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人才选拔、教育公平,同时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都具有非常强的指挥棒作用。近年来,围绕破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要求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目标,推动各地形成公平完善的就近入学规则。2018年年底,教育部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98%,择校热明显降温。
相对于公办学校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并且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或证书证明作为招生依据,民办学校因为有招生自主权,在招生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于是“择校到民校”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一些地区民办学校受到当地家长追捧,甚至想出了“考家长”的招数,简历“查祖宗三代”、调查问卷中考行测等,不仅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和质疑,也刺激了家长和社会敏感的教育神经。
虽然民办学校表面上没有用考试选拔学生,但是所谓的面谈、评测,实际上发挥着考试的作用,一些“牛校”的竞争激烈程度堪比高考。为了进入这些“牛校”,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类培训班,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培养“牛娃”,以让孩子在激烈的面试、测评中获胜。而这也是校外培训热、减负推进困难的重要原因。民办学校的招生“特权”不仅刺激了教育焦虑,加重了家庭教育负担,同时也对教育生态产生了不良影响。
公办学校只能免试就近入学,但是民办学校却拥有选拔优秀生源的权利,由此造成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生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招生层面的不平等竞争也是导致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公弱民强”现象的原因。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将使教育公平受损。有教育学者撰文指出,要警惕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逐渐成为低质量机构的“代名词”,而中高等收入群体纷纷逃离公办学校,选择民办学校的“拉美化”现象。
实践证明,此前一些地方出台的规范民办学校招生措施,具有不错的降温作用。上海于去年启动“公办民办同招”,第一年效果就很明显。上海市教委公布的上海民办中小学报名人数结果显示,2018年,上海市民办小学报名录取比为1.4∶1,而上一年的报名录取比为3∶1,2015年更是高达4∶1。《意见》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将地方的探索经验推向全国,将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招生,使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平等竞争,不仅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也将在破解择校热,减轻中小学负担,构建健康的基础教育生态上产生连锁反应。
日前,媒体报道,屡次被上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叫停、处罚的“小五班”,今年暑假又出现死灰复燃的迹象。随着《意见》的出台,这些由培训机构举办的,为配合民办学校“掐尖”举办的培训班将慢慢失去其吸引力,社会培训机构与优质学校联合“掐尖”的利益链条也有望被打破。招生方式的改变,还将促使民办学校转变过度依赖生源质量的办学模式,倒逼民办学校重视课程质量,办出特色。
当然,解决择校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