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内地新闻 >> 正文
  • 浅析宋代景德镇湘湖窑

  • 时间:2019-06-11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中国传媒大学·吕劼凡

    景德镇地区有着悠久的陶瓷生产与烧造历史。明清以来的文献、碑文、县志及考古发掘等都有诸多记载。发行于1991 年的《浮梁县志》①刊载:“位于今王港乡水家村的水家车文化遗址,发现遗物有残片、陶器、体网文、绳纹、圈点文以及翁罐葬等,经鉴定分析为新石器时期遗址。”清乾隆四十八版《浮梁县志》记载:“新平治陶, 始于汉世,大抵坚重朴茂,范土合渥,有古先遗制。”清代学者蓝浦所撰《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景德镇图》记载了“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其自观音阁江南雄镇坊至小港咀,前后街计十三里之称。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卷八《陶说杂编上》记载了唐代时期景德镇已设有专门管理窑物的机构“唐有监物厅” 。在考察湘湖窑的遗物残片(图一)过程中也发现,在装烧方式上,有的瓷器用垫饼进行烧制,器物圈足的外圈较宽,与唐代玉璧形圈足的风格相一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景德镇从中晚唐时期已有瓷器烧制。


       

    湘湖窑遗址瓷器残片

    五代时期景德镇陶瓷较唐代已有较大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窑场主要有湖田窑、杨梅亭、黄泥头等。从遗物的堆积状况来看,下层为青瓷,中层多为白瓷和青瓷共存, 上层多为青白瓷。这种堆积状况,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五代的青瓷和白瓷,从形制、种类和装饰方法上都与宋代早期的青白瓷相类似,这也说明了宋代早期的青白瓷与五代的瓷器 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例如宋早期的产品种类与五代时期的白瓷基本相同,多为碗盘等简单的生活用品。造型也大体相近,壶罐类仍然多为仿银器的瓜棱形,碗盏的造型也保留了五代的唇口。釉色上,“五代的景德镇白瓷,釉色白而泛微青色,釉层较青瓷厚,但比宋代白瓷薄, 其中有一部分透明见胎,胎体凹隙处及圈足与器壁转折处积釉微成水绿色。”② 由此可见,宋代青白瓷与五代白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赵斌在对古窑址的考察和研究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追溯景德镇宋代发展的渊源,它的制作工艺并非偶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偶然到必然,由不成熟向逐渐成熟的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景德镇地区晚唐至五代之际窑业遗址上,从与支钉叠烧的青釉瓷共存的白瓷中,就可初见青白瓷的端倪;有的白瓷釉质在煅烧时的垂流痕呈青绿色,玻璃质很强,利用三十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发泡率,与北宋中、晚期交成熟的青白釉质是一脉相承的,如同出一辙。由此可见,在晚唐、五代之际景德镇青白瓷已经初具雏形。”③
        到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北宋早期的初创与兴起,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的繁盛和南宋中后期的演变到趋于衰落。这与整体的历史分期表现相一致。从釉色上看,五代的白瓷与青瓷已经有初期的如玉迹象,青色釉中隐约可见白色,白釉中也隐约可见青色。到了北宋中后期,青白釉已经发色稳定,釉色如玉。从风格上看,五代时期的景德镇瓷器质朴厚重,宋代则沉静素雅。这一审美风格的变化,也是整个宋代审美观念和美学思想的折射和反映。
    一、“比德于玉”——“尚玉”审美观念的形成
        我国最早的玉文化发展源头可追溯到距今8200 年至公元1911 年。从现有的资料来看,1983 年辽宁海城仙人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一片人类利用岫玉打制的石片。虽然该石片不能称之为典型的玉器,但却是有明确时代记录的人类使用岫玉的证据。明确的玉器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是距今8200 年至8000 年的一对玉玦。这块玉玦保留了一定的原始痕迹,是我国早期的玉器遗存。杨伯达在《巫玉—泛神论》中将我国的玉文化史分为三个时期,史前时期的巫玉(神器)、历史时期的王玉(瑞器)以及民玉(玉翠饰玩)三个阶段。民玉萌于五代(907 年~ 960 年),成于宋(960 年~ 1279 年),盛于现代。④ 而民玉的兴起时间,刚好与景德镇青白瓷的兴起时间相吻合。由此可见,景德镇青白瓷尚玉的审美风格与该历史时期本身的玉器观密不可分。
        史前时期的巫玉阶段是玉器和玉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这主要由于原始宗教——巫术的盛行。《说文解字》中对于灵的解释:“灵,灵巫也,以玉事神。”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觋 ⑤,用玉与神灵沟通,并赋予其特殊的形饰。所以这一时期可能有一批专门琢制玉器的匠人,以巫觋为首设计和磨制玉器,从而极大的推动了玉器的发展。所以玉器服务于宗教活动,而宗教也反作用于玉文化。
        到了商周以后,礼乐制度和传统的玉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礼玉制度。《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做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明了从天子到诸侯,分别执不同的玉器以表身份。战国至秦汉时期,礼玉制度又进一步与儒家的道德伦理结合起来,使玉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汉代儒家《礼记》中根据玉的色泽、质地和击打时发出的声音等将玉以道德化,载玉之“十一德”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刿,义也;垂垂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 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 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玉山川,地也;圭璋特达, 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赋予玉以儒家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之后的《管子·水地》⑥篇 和《荀子·法行》⑦
        篇中都分别对《礼记》中的“十一德”有所归纳加减, 分别为“九德”和“七德”。可以看出从先秦到战国时期, 玉德虽然逐步精简,但是玉的载道功能,即载儒家之道的功能没有动摇。
    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玉部》提出“玉之五德” 和玉乃“石之美者”。这是之前“比德于玉”思想的发展, 这一说法不仅肯定了“玉德”,也第一次肯定了玉的物理属性之美,是内在美与外观美的统一。这一观点的提出, 可以说是玉由“神器”变为“世俗”器物的开端。从这开始,玉不仅是儒家载道的礼器,更是具有自然的审美属性, 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器。这也可以看作是之后“瓷之尚玉” 的理论基础。
    二、“瓷玉相通”——宋代青白瓷追求的审美境界
        宋代的玉器较唐朝更趋向于世俗化。虽然由于丝绸之路的阻隔和其余诸方面的的影响,天然的玉石材料逐渐稀少,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民间玉雕的逐渐兴起,使得玉器在民间流行起来。因此,宋代的玉器在品类和数量上都比之前更加丰富。尤其在是玉器在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使得文学、书画等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与玉器相结合。这一时期的玉雕以圆雕为主,刀法纯熟,造型生动。受到宋代花鸟画的影响,人物、动物和花卉图案较为常见,线条委婉流畅,清新雅致。

    湘湖窑青白瓷碗


        同一时期的青白瓷,在装饰手法上也与玉器十分相似。景德镇湘湖窑出土的青白瓷,刻画的线条主体为宽线,技法为“半刀泥”。这主要是一种由深入浅的线面,深边为纹样的外轮廓线,前边与器壁相融。这一雕刻手法,与同时期吸收文人画表现方式的玉雕有异曲同工之处,将以墨色表现浓淡改为由线面的深浅变化来体现雕刻的层次感和明暗调子之间的关系。湘湖窑遗址中发现的“半刀泥”手法雕刻的青白瓷碗(图二),在碗的中央雕刻有花卉图案,线条圆润细腻,形象有主次虚实之分。整体瓷器的造型、釉色与纹样相结合,与宋代玉器崇尚自然、婉约质朴的审美意蕴相得益彰。
        在景德镇湘湖窑出土的宋代青白瓷遗址中,还发现似仿制玉器的瓷质器物。如玉璧形的瓷质配饰,利用青白釉造出玉的凝脂效果,并用褐色釉镶嵌其中,仿造出古代玉器特有的瑕疵感。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到:“‘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学。玉的美,即‘绚烂之及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玉在中国的文化中是美的代表,远古时期的巫以玉通神,而后儒家赋予其“德”。如果将玉作为一种拟人格化的器物,可以说它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结合的最高审美境界。
        法国作家雷奈·格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一书中提到“玉的宗教仪式的目的性渐渐被人们忘掉了,只余下玉的光润、清凉的实体,有像肌肉似的微细脉络的颜色,无穷的色调和柔嫩,触摸时传来一种几乎是心灵上的美感。物体的此种精神也普遍存在于宋代的陶瓷中。精美的宋词受到同样的美学优先观念所支配,如古代玉器一般即是心灵的也是美感的,并且同样微妙淳朴。唯一的价值也像玉器一样,只在于其形制、颜色和柔润的触觉。”宋代的青白瓷和玉器同样具有了纯洁、高贵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特质。青白瓷不单是釉色如玉,在形制上,它的线条简洁、均衡,更加深了它如玉的视觉和触觉。
        宋应星言“素肌玉骨之象”。宋代景德镇湘湖窑的青白瓷,包括直接仿制玉的器物,它们通过颜色、触感、造型、纹饰、甚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等,全面而整体的追求如玉的神韵。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瓷玉相通”一方面是人们对于玉器外在审美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受到“玉德”观念的影响所追求的审美境界。长久以来,玉已经与“仁”和为一体,儒家以玉的温润来比“仁”,而“仁”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玉的内在特征。考古学家郭宝钧对“比德如玉”的一段论述:“抽绎玉之属性,附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青白瓷从最早单纯的追求如玉的外在,而后也慢慢变成了载“玉德”的瓷质器物。


    ① 浮梁县地方编撰委员会,浮梁县志,方志出版社,1991 年1 月,124 页
    ②《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审美研究》陈雨前. 16 页
    ③ 赵斌. “饶玉”新证. 景德镇陶瓷,1990,(4) ,32 页
    ④ 杨伯达.《巫玉—泛神论》. 中原文物. 2005 年第4 期
    ⑤ 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覡”。巫是我国原始宗教的主宰者和参与者,有着通神的特殊职能和独特技巧。
    ⑥《管子·水地》篇,玉之“九德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蹩,义也;廉而不刿, 行
    ④ 杨伯达.《巫玉—泛神论》. 中原文物. 2005 年第4 期
    ⑤ 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覡”。巫是我国原始宗教的主宰者和参与者,有着通神的特殊职能和独特技巧。
    ⑥《管子·水地》篇,玉之“九德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蹩,义也;廉而不刿, 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相陵,容也;叩之,其音轻搏彻远,绝而不杀,辞也。”
    ⑦《荀子·法行》篇,玉之“七德说”:“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 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无闻,其止辍然,辞也。

     

    参考文献
    [1]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2]赵自强 ,《柴窑与湖田窑》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
    [3]冯先铭 ,《古陶瓷鉴真》,书籍数据,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4] 伍跃,赵令雯 ,《古瓷鉴定指南: 初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5]毛小龙,李绍兰,《宋湖田窑青白瓷婴戏纹碗纹饰探究》,《美术大观》 2009年2期
    [6]廖奔 ,《宋艺术的气韵与格局》,《文化艺术研究》, 2011年1期
    [7]李一平 ,《宋代的湖田窑》,《南方文物》 2003年1期
    [8]项坤鹏 ,《宋代宫廷用瓷来源探析》,《考古与文物》2015年1期
    [9]张国斌 ,《从飞禽纹饰感受中国多彩的古代文化》,《科教导刊》 2009年17期
    [10] 罗二平,陈雨前,《景德镇青白瓷的兴起与审美特征研究》,《中国陶瓷》 2007年12期
    [11]唐济川、高纪洋 ,《论宋代尚理平朴之文风对器物造型的影响》,《时代文学》2012年8期
    [12]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中国陶瓷》,2007 年第 6 期
    [13]彭松,《试论影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出水芙蓉"风格形成的原因》,《陶瓷研究》 2011年1期
    [14]黄义军,《宋代青白瓷起源的背景初探》,《考古与文物》 2006年2期
    [15]尹娜娜 ,《理·玉·器——论程朱理学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影响》,《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1年12期
    [16]王敏 ,《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研究》, 山东大学,2011
    [17]谷莉 ,《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研究》,苏州大学,2011
    [18]李剑 ,《宋元时期的外销瓷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19]曹海英 ,《古瓷清韵——中国传统瓷器的审美意境探渊》,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0]刘艳 《江西地区宋元黑釉瓷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2015
    [21]孙发成,《宋代瓷枕艺术研究》,东南大学,2011
    [22]陈杰,《唐宋瓷器装饰艺术研究》,山东大学,2004
    [23]陈莉, 院画风格影响下的宋代工艺美术研究》,河南大学,2006
    [24]黄翯 ,《宋元时期耀州窑与吉州窑瓷器的民俗性对比研究》,沈阳大学 2015
    [25]叶瑶 ,《江西两宋墓葬中出土青白瓷研究——以纪年墓为例》,江西师范大学 2017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dino-din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