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7日,江振华(右一)在为病人做手术。
3年前由江振华救治的患者彭永国(右二)带着妻子(右一)从江苏如皋赶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隔着玻璃看望救命恩人江振华(2011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发
走下手术台,就被送进了病房,这不是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情节,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医生江振华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医德”。一个多月来,在国内顶级专家的全力救治下,江振华从昏迷到眼睛无意识眨动、到偶尔有意识地抓握、到目前能根据指令轻微地摇头或点头,醒来的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坚定,却又是那么艰难。
很多江振华曾经的患者赶来看望他表达敬意和祝福:这样的好大夫,希望他早点好起来。
手术中收到惊人体检结果
9月24日,江振华有两台手术。这天早上,他因身体不适抽血化验后,便开始做手术。第一台手术还没做完,医院检验科的电话就打到了手术室护士那里。根据医院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当患者化验报告显示需要紧急处置时,必须第一时间找到患者采取急救措施。这个电话意味着,江振华的病情已经刻不容缓。
“快让江医生下手术台吧!他现在门冬氨酸转氨酶是1579u/L(正常8-45u/L),丙氨酸转氨酶是1547u/L(正常8-54u/L)……”听到这个消息,老江的手术助手、护士都愣住了。门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是肝衰竭非常重要的两项指标,两个数值都超过1500,已经是非常危险了。
助手赶紧把这个惊人的消息告诉了他,“江医生,你快去住院吧!你的检查结果太吓人了……”此时的江振华正在做一台骨科手术,照理说他可以离开,让他的助手继续手术。“手术才进行一半,我要对病人负责到底,手术继续!”把做了一半的手术交给助手,江振华放心不下,他坚持留下了。
放下手术刀就躺倒在病床上
第一台手术做完,江振华已经很疲惫了,但他仍然拒绝去就诊的建议。第二台手术并不复杂,通常江振华都站着一气呵成,但这次,他提出拿张凳子坐坐。
“当时江医生已经脸色发灰,要喘上一口气才能说一句话,第二台手术开始不久就额头大量渗汗,我们给他端来凳子,让他坐下手术,”同事曹新萍回忆,“在第一台手术结束后,极度虚弱的他爬上手术室过道的病人担架车,躺了半个多小时,等第二台手术的麻醉上好后,他又挣扎着起来继续手术,他完成第二台手术时已是下午1点30分左右。”
助手袁皓杰医生回忆说:“最后那台手术时,他太虚弱了。平日里都是他亲自打钉,可是那天他再没有那个力气了,拿不动那把电钻了。”
手术后,江振华缓了一下神,平静地放下手术刀,就再也撑不住了。他在别人的搀扶下入住医院感染科。
积劳成疾昏迷至今
谁都没有想到,他的病如此严重。经会诊,医院发现他是因积劳成疾,受戊肝病毒感染造成暴发性肝衰竭。进入病房没多久,9月25日凌晨,江振华就昏迷了。随后,他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至今没有醒来。昏迷前,他还向医院急诊科支部书记唐建忠交代:自己教学任务没法完成了,让科里安排其他人去吧。
“江医生发病之前已经病了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时间里,他接诊、手术、查房,一天也没有休息,才导致他的病来得这么凶猛。”袁皓杰回忆。
从9月22日到9月24日,江振华每天都有两台手术。曹新萍回忆说:“两天前就发现他好像生病了,他说自己最近身体不太舒服,吃不下饭,当我劝他去检查时,他说等这几天手术做完就去。他希望做完这些手术再治自己的病。”唐建忠告诉记者,江医生的责任心特别强,自己收进来的病人,一定要负责到底。
10月8日,肝衰竭后昏迷的江振华逐渐开始呼吸衰竭,目前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血液置换等维持生命。
10月19日,在穿好防护服的情况下,记者被允许进入ICU病房,隔着玻璃看望正在被救治的江振华。那时候的他,只有眼睛在无意识地眨动,任凭救护人员在耳边大声呼喊他的名字,却没有任何反应。“报道能晚一点出来吗?我们希望有更好的消息,我们每天都会来看他,盼着他醒来。”陪同采访的人悄悄地说。
这些天来,记者与医院一直保持着热线联系,最近听到的消息是,“江医生的手偶尔开始有意识地抓握了”。院方表示,目前江振华的病情相对稳定,仍在积极抢救会诊过程中。
暴脾气的“耿汉” 敢挑战的“勇夫”
今年51岁的江振华,身高1.86米,两道剑眉一副亮嗓,同事都说他能力拔千斤。江振华的暴脾气在医院是出了名的,几乎科室每个医护人员都被老江“骂”过。江振华是医院出了名的“耿汉”,造就他这副耿脾气的除了天生的性格以外,更离不开他所处的职业环境。
他所在的急诊外科前身是创伤外科,救治的病人多为多发伤、复合伤,送来时往往都十分危急,常常上演着“生死时速”。在这样一个时间就是生命的工作大背景下,他容不下一点动作的迟缓和细节的疏漏,所以常常毫不掩饰地“喝斥”自己的助手或搭班护士。大家也因此常忍着“委屈”,可也因此在死神面前争抢到了关键的几分钟或几十分钟。
江振华的夫人殷女士对他最有“意见”:深更半夜被叫去医院是家常便饭,有时冬天凌晨两点刚回到家里,被子还没有捂暖,病区的电话就又来了,他二话不说就又穿上衣服往医院赶。特别是在女儿高考的那段时间里,电话铃把全家人吵得深夜醒来无法入睡,家人几乎到了“愤怒”的程度。可是病区里的夜班护士们知道,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耿汉”,是全科上下的一枚“定心丸”。江振华在同事看来,性格豪爽不拘小节,而且喜欢帮助人,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10月8日下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内,一位11岁的小女孩站在江振华的床头,大声喊着:“江伯伯,你快醒来啊!我是你曾经救过的春敏啊,五年前如果不是你,我可能就没有腿了,还可能没命了……”
5年前,小春敏和父亲在回家途中遭遇车祸,高速的冲力和巨大的扭力将她的下肢从大腿根部一直撕到会阴部,同时伴有严重的骨盆骨折、右股骨上段骨折,如注的鲜血从她的大腿根部向外涌,送到医院时已处于严重休克状态。当时为了保命,首选就是进行截肢。而选择保腿,抢救工作将面临巨大风险,就算是闯过休克关、感染关,还要面临大量肌肉坏死引起毒素吸收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严峻考验,作为主诊医生的江振华会承担巨大的医疗风险。但江振华认为,截肢会给6岁孩子的未来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他坚持要保全下肢“背水一战”。他联合医院手外科邓爱东医生展开施救,手术持续了近7个小时,成功将断裂的右髂外动脉和严重挫裂伤的髂外静脉再接。奇迹发生了:小春敏在“Z”形石膏里的脚逐渐有了温度,有了血色,还渐渐有了知觉……
小春敏只是江振华救治的众多疑难病例中的一个代表。江振华用医者的责任勇挑起生命的重托,也因此成为同事眼里的“勇夫”。
声音
需要“白求恩”
更需要好的医疗环境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张涛这样评价江振华:“作为医院的一名普通医生,他很好地践行了‘患者利益大于天’的医生准则。也许他有点‘一根筋’,即使在医患纠纷多发的今天,仍没有对自己采取保护性措施,而是为保全患者的最大利益甘冒风险。他不是每例手术都成功,也有一些小纠纷。但如果患者明白他的用心,对他就不会有意见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是一位从医50多年的医者。他认为,医患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因为医疗是一门有缺陷的学科,总有看不了的疾病;医疗过程也很复杂,医生不可能在千千万万的事中,把所有的事都做得很好。
张涛表示,当前社会非常痛恨那些医德败坏的医生,却误读为整个医疗界都已经医德败坏。“实际上,在整个医疗界,道德败坏的医生不是不存在,但只是小部分,而绝大多数医生,仍然像江振华一样,在兢兢业业地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张涛认为,不管是社会还是医院,都要为像江振华这样的医生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江振华病倒的消息在社会上传开后,令万千人感动。一位新浪网友说:“江医生给我的感触是很深的,很多人都说医生医德不好,现在医患纠纷也很多,但江医生让我看到,白衣天使仍在人间。”
有不少群众用“白求恩”来形容坚持做好最后一台手术的江振华。也有人提出,江医生其实应该去看病,现在毕竟不是战争年代,手术别人一样可以完成,江医生选择走下手术台更合理,不过他们同样对江振华的敬业表达尊敬,认为这样的好医生更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为更多患者服务。
当听说江振华可能需要肝移植后,不少人开始在网上四处发帖,帮助医院寻找肝源。还有一些曾经的患者听说这个消息后,纷纷赶来看望江医生。19日记者在病房外遇到如皋的彭先生等人,在换上防护服后,他们被允许隔着玻璃门看望江振华。当看到江医生的眼睛在眨动时,他们兴奋地捏着拳头低喊:“江医生有反应了!”
还有不少网友和患者要提供爱心捐款,但都被江夫人拒绝了。江夫人在一位患者送来的红包上写道:“谢谢您的好意,江振华会知道您的心意,也祝您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