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电 11月1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境内的西南出海大通道兰海高速贵(阳)新(寨)段马场坪匝道口附近,两辆运送炸药车辆在一汽修厂检修时发生爆炸。目前事故已导致7人死亡,25人重伤,200余人受轻微伤。
两辆汽车装有70吨炸药
记者从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了解到,经有关部门初步调查,福泉市“11·1”爆炸事故系运送炸药车辆发生爆炸所致。
据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介绍,11月1日,福泉一家公司两辆汽车从湖南运送炸药前往贵阳,途经福泉市马场坪匝道口修理厂检修时发生爆炸。初步调查,两辆汽车上共装有炸药70吨左右。
一粮食储备库受损严重
记者在事发现场看到,爆炸发生后,周边房屋的玻璃大都被震碎,路边的车辆发生变形,附近一国家粮食储备库受损严重,现场一片狼藉,一些群众围观。公安、消防及医护人员在现场紧张施救,并维持现场秩序。
事故发生后,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迅速查明爆炸原因,对有关责任人严查追究,做好善后工作;加强对爆炸危险物品运输管理。目前,现场伤员搜救工作已基本结束,有关方面已成立专案组开展工作。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附近村民疏散每人补贴50元
■ 探因
“修车起火引爆炸”
兰海高速公路贵新段,在南侧穿过福泉市马场坪镇。两条南北向的匝道供途经马场坪镇的车辆进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收费站东侧是一块场地。
马场坪镇人称,该场地可供停车、修车使用。车场西侧数百米,便是高速公路收费站。与车场隔收费站相望有一座中石化的加油站,与车场隔山相背的是当地着名的翁福磷厂。昨日中午的爆炸即发生在这座停车、修车多用的场地上。而爆炸也波及车场周边的上述建筑。
根据官方通报,爆炸是运送炸药的货车引起的,货车属福泉永远发展运输公司。昨日下午4时1分,网友“现实的小小男人”在论坛中发帖称,这两辆货车于10月30日晚便停在了停车场中,两车共载70多吨炸药。
马场坪镇刘先生称,其一位亲戚在当地运管部门工作,他由该亲戚处得知,确有两辆运送炸药的车停在马场坪镇,两辆车均为大型的拖挂车。
刘先生称,昨日中午,车场的汽修人员曾修理运送炸药的拖挂车,修车过程中,有火焰烧着了车上的炸药。爆炸前,有人试图用水管灭火,但见火势无法控制,现场人员弃车而逃。另外一位在马场坪镇工作的男子也称,听到了修车引火继而引发爆炸的说法。昨日中午11时30分许,马场坪镇在一声巨响中颤抖了。有网友称,爆炸后,火烧了有10多分钟。
■ 现场
附近加油站顶棚被掀翻
爆炸发生后不久,官方将事故现场周围封锁。有马场坪镇居民绕至车场所靠的山坡上拍下了现场的照片。在现场照片中,事发地有两个大坑,其上没有任何建筑物。
有照片显示,车场西侧的收费站顶棚垮塌,收费人员所在的房间也歪歪扭扭。网友“口红森林7”事发后曾到现场观看,她称,收费站的工作人员怕是难逃一劫。
收费站再向东约百米是中石化的加油站,受爆炸影响,中石化加油站的顶棚也被掀翻。有网友称,不幸中的万幸是,加油站的顶棚虽然掀翻,但并未起火爆炸,而与车场背山相隔的翁福磷厂也没有在爆炸中发生起火、爆炸的情况,“不然马场坪镇就没了”。
尽管马场坪镇仍在,但镇上不少建筑都在爆炸中受到影响,玻璃碎片、扭曲的车辆、开裂的墙等照片在网上流传。“口红森林7”称,已有人员开始统计房屋破损情况。
■ 亲历
“房子像发地震般颤抖”
刘先生称,他家距离爆炸车场约1公里,昨日中午,他正在家中准备吃饭,忽然听到一声巨响,房子像地震一般颤抖。他还未及反应,其家面街一侧的窗户已经坠落楼底,不仅玻璃尽碎,窗框也从墙壁上震落。
爆炸时,文先生正在工厂工作,距离事发地约有3-5公里。他先是听到一声巨响,随之而来的冲击波,将厂内的玻璃震碎。
网友“口红森林7”则正在一间学校的画室里,她称,巨响之后,学生们纷纷由画室中跑到操场,有一位同学被碎落的玻璃划伤,被送往医院。从她上传的照片可以看到,画室的材质与金属制移动板房相似,画室的外墙已经扭曲变形。“差点没命了。”该网友感慨。
■ 救援
生命探测仪搜寻被困者
在记者与马场坪镇的居民、医护人员、消防人员的数次电话中,呼啸而过的救护车的声音不绝于耳。有报道称,福泉消防已动用生命探测仪在垮塌房屋中搜寻被困者。
有网友的亲属在位于马场坪镇的福泉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他称,二医的医疗设备在爆炸中受到损坏,无法救治病人。记者与二医取得联系,该院工作人员称,伤者均转送到位于福泉市里的第一人民医院治疗。
昨日下午4时许,记者与第一人民医院取得联系,工作人员称,伤员太多了,暂时无法统计,至少接收了百余伤者。该工作人员称,“我们医院所有人都在忙着抢救伤者。”
受医疗条件所限,不少伤者被转送到黔南州医院和贵阳的省医院。现场网友称,转送的伤者以头部、眼部受伤者居多,且伤势均比较重。省医院启动“绿色通道”,对伤重者进行抢救。有接近医护人员的网友称,爆炸中的伤者甚至达到500人。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