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内地新闻 >> 正文
  • 以传统文化解读长安剑的“国的我”

  • 时间:2017-02-13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这些天,一个rap小视频《厉害了,国的我!》火了。这个由中国长安网官微首发、长安剑原创的视频全网播放量已过千万,人民日报客户端、共青团中央官微、中国警察网等新媒体平台纷纷转载,新榜等新媒体研究机构刊发分析文章,搜狗进入热词榜、新浪微博进入热点。“国的我”瞬间成为新的网络热词。

    “厉害了,我的国”耳熟能详,而“国的我”又是如何“厉害”的呢?

    不到3分钟的小视频勾勒出一个“爱国守法明德崇礼管好我自己”的年轻人:他向往美好生活,虽然现在的收入“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可他“努力工作永远不放弃”;他嫉恶如仇,遇到电信诈骗即使没有上当也要“报告派出所”;他积极乐观,在“警察叔叔表扬我”的时候,还不忘“打开手机来直播,礼物刷一波”;他守法理智,在网上面对“喷子”的时候“旁征博引理性分析越带劲儿”。

    一个年轻人的直白讲述让我们看到的是他背后的一个群体——自信、执着、理性、守法的年轻一代,这群怀揣理想笑着面对人生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为“我的国”用尽自己的“洪荒之力”,他们当然有足够的底气发出这样呼喊——厉害了!国的我!

    知从何而来,方知去往何方。“国”从何而来?

    康熙字典中“国”字义为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国字从古至今字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春秋时期的国指地方,地域;也指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

    五千年历史的积淀才有了今日国的厚积薄发,几代人“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有了现在国的日新月异。就像视频里那群年轻人唱的那样“飞船已经上天,航母驶向深海,高铁全球热卖,手机吓呆老外”,厉害了我的国,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共识。

    有了国,那么我从何而来?

    我,从字形上为二戈相背。本义是武器,长柄和三齿的锋刀相背。《说文》我字两解。一表示兵器,源自于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二自称即自己。古代王室一年到头只做两件事:祭祀与戎战。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他们把自己这个统治天下的部族命名为“手持战戈的人”,即“我”。

    不可否认,一部分在和平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安逸的环境中消磨了奋斗的意志,早已忘记了先辈的嘱托——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当我的国日益强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爱国青年开始反思人生。他们直白的表达可能会让人误以为他们浅薄,但细细品味,也许,他们只是含蓄:“看看我自己,嘬着酸牛奶,我不能再这样下去摇摇摆摆”。

    “国的我”,就是泱泱大国中手持剑戈之人。传承古人之意,“国的我”到今天最好的解读就是国家需要之时,每位爱国志士都是战士。那么为何出自长安剑?还得从长安的历史说起。

    公元前200多年,汉高祖刘邦灭秦,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时代。刘邦当时在秦都咸阳对面(即渭河南岸)建立了新的都城,取名“长安”。当时的想法一方面取“长治久安”之意,另一方面也希望子孙万代都可长期安居于此,甚至唐以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李白《金陵》诗:“晋朝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诗中李白还是用“长安”来指代建康。

    长安由此成为政治中心的代名词,也同样成为国家和个人之间联系与纽带。有了“长安”的存在与运行,“国”的意志才可以细化于每一个“我”之中。这便是长安剑取名的缘故,精心打造“国的我”是职责与使命所在。

    那么“国的我”需要如何做?为何需要?

    毫无疑问,“国的我”爱“我的国”。

    爱的对象是“国”,“国”既可以理解为“祖国”,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爱国就要爱国家的领土、公民、政权和文化。我国的大好河山是国家主权、财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只有领土完整、统一不受侵犯、破坏,我们共同爱护,每个人才能安居乐业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得以延续。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流频繁,利益盘根错节,国际纠纷和冲突增加,我们每个人更需要不断地寻求国家的帮助和庇护,国家的责任凸显。国泰民安、国强民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个人息息相关,所以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每位“国的我”的根本要求。

    今天的年轻人透过纷繁的信息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观察着这个世界,在寻找宣泄爱国情怀的突破口,他们看到了“推特治国,老美很着急;公投脱欧,英国很懵逼;海峡对面偷偷摸摸就知道搞飞机”,他们的爱国情愫虽然懵懂,表达略显粗暴,但却能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国际事件和我们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爱国,这个永恒的主题依然在薪火相传。

    “国的我”中年青一代对美好明天的强大自信又从哪里来?

    这里需要聊聊“国的我”与咱们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我们常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灿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中华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在世界上延续了五千多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指我们的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而且对东亚、欧洲也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并将继续影响人类的未来。

    我们有着如此悠久的文化历史,那么就应该拥有更加灿烂的发展与国运。所谓德位相配,应当如此。“国的我”火了,并不是偶然,这是我们年轻一代对于爱国情绪的新生代表达方式。这更是一种爱国行为从“要我爱国”升华为“我要爱国”,将爱国变成个人的自觉行为选择。

    进入当下社会,年轻人的爱国情怀有着更朴素的表达:爱岗、爱家、爱生活、爱社会,也爱自己。这也是每一位年轻人在最普通的生活状态下对国家发展的期望。他们吐槽加班、吐槽“水逆”,但心底里是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撸起我的袖子,甩开我的膀子,加班加到两点半我也不生气;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就算天天水逆我也要努力!”

    当然,这种理想和追求因为年轻,有时也不免粗浅和感性。但这是真实、耿直的表达,虽然不是豪言壮语,在依法理性的框架内,却一样信心满满,壮志踌躇。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dino-din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