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T-90MS坦克 资料图
据国外媒体日前报道,6月6日有俄罗斯媒体报道了“越南准备购买28辆T-90MS坦克”的消息,据悉,这些坦克勉强可组建1个坦克营,预计将部署在中越边境。近年来,虽然越陆军发展速度比不上海空军,但也在不断升级或购买武器装备。
俄罗斯独占国际坦克市场的“鳌头”
俄罗斯长期处于世界武器贸易出口大国的行列,尤其在坦克方面,其出口量一直名列前茅。据俄罗斯俄新社2010年9月17日报道,由于2006~2009年出口了482辆总价值为15.7亿美元的新主战坦克,俄罗斯跃居全球主战坦克出口国排行榜第一位。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发言人2014年4月表示,俄罗斯到2017年前将保持世界最大坦克出口国地位。
早在2010年,俄罗斯世界武器贸易中心就曾预测,考虑到正在履行的出口合同、即将签署的出口合同和许可生产协议,在2010-2013年间,俄向国外客户提供的坦克总量将达到859辆,总额高达27.5亿美元。最近几年中,俄罗斯已与阿尔及利亚(采购185辆T-90S坦克)、委内瑞拉(92辆T-72M1M)、塞浦路斯(41辆T-80U/UK)和土库曼斯坦(10辆T-90S坦克)签署了坦克出口合同。与此同时,俄联邦武装力量也在大量出口二手坦克,目前已分别向阿塞拜疆和乌干达提供了62辆T-72和23辆T-55/72。
此外,俄还获得了一些为国外客户升级老式俄制坦克的合同,合作对象国包括阿尔及利亚(250辆T-72S)、利比亚(145辆T-72)和叙利亚(1000辆T-72)。俄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主任伊戈尔•科罗特琴科解释说:“坦克销量之所以会出现大幅度增长,首先是近期的一些军事冲突——其中也包括各国联军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证明了在军事行动中利用现代化坦克的重要性。”
伊戈尔•科罗特琴科指出:“印度现在是俄制装甲技术装备的最大采购国。”根据俄印两国于2001年签署的合同,印度已获得310辆T-90S坦克,而根据2007年签署的许可生产协议,印度将会再获得347辆该型坦克。除此之外,在2014-2019年间,印度还有可能再增购约600辆T-90S坦克。
专家们认为,俄罗斯在世界坦克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将是美国和德国。据统计,美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坦克出口国。在2006-2009年间,美国总共出口了209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总价值达15亿美元。预计在2010-2013年间,美国还将再出口298辆新型坦克,总价值将高达38.4亿美元。由于美制坦克的单价较高,尽管美国出口的坦克在数量上低于俄罗斯,但在出口额上却要高出一大截。第三大坦克出口国是德国,得益于成功地与希腊和西班牙签署了“豹-2”主战坦克的许可生产协议,在2006-2009年间,德国总共出口了292辆该型坦克,总价值高达30.3亿美元,而在2010-2013年间,德制坦克的出口量仍将达到122辆,价值约12.1亿美元。
自2015年12月,就有外媒报道称俄罗斯在叙利亚部署其最先进的T-90主战坦克。新交付的T-90坦克已被部署到叙利亚,以支持叙利亚政府军向阿勒颇以南继续推进。2016年初公布在网络上的一段视频显示,在叙利亚阿勒颇附近,一辆疑似俄制T-90主战坦克被武装分子用一枚陶氏反坦克导弹击中。炮弹精准命中了坦克的炮塔位置,发生巨大爆炸,火光冲天,而令人惊讶的是至少一名坦克乘员奇迹生还,打开舱盖逃离。最近,一名叙利亚记者在社交网络上发表的一组照片显示,叙利亚第四装甲师获得了一些俄罗斯T-90坦克。据称这些坦克已经在阿勒颇附近参加叙利亚政府军第四装甲师的作战行动,打击恐怖分子武装。
T-90坦克成为俄抢占国际市场的“尖兵”
T-90主战坦克是俄罗斯T-72系列中T-80U的武器系统与防护系统最新的改进型,优良的性能及作战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了T-80U的水平,而采购低廉的价格,使得不少发展中国家有意购买,而且其价格与维护费用更低。俄罗斯陆军研制T-90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对T-80系列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并争夺俄装甲部队掌门人的地位。目前,俄为了充实远东部队的作战能力,将T-90装备西伯利亚军区第21摩托化步兵师的一个坦克团及乌拉尔的一个坦克师。
T-90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与T-72BM大致相同,采用焊接车体和焊接炮塔,车体和炮塔均由复合装甲制成,车体前部和炮塔顶部焊有附加钢装甲板。炮塔主装甲采用俄罗斯钢铁研究院研制的复合装甲,内含435毫米厚的铝/塑料夹层,基体装甲厚度相当于380毫米厚的轧制均质钢装甲,抗穿甲能力相当于530毫米轧制均质钢装甲,抗破甲能力相当于520毫米轧制均质钢装甲。在安装“接触”-5双反应装甲后,炮塔的正面抗穿甲能力桕当于790~810毫米轧制均质钢装甲,抗破甲能力相当于1020~1220毫米轧制均质钢装甲。
另外,该坦克还可以安装“竞技场”主动防御系统。这是俄罗斯工程机械设计局研制的第二代主动防御系统,用于对抗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火箭等。这套系统可以使坦克的生存能力提高1.5~1.7倍,且安装该系统的坦克不会对其他坦克或已方武器装备产生电磁干扰,具有良好的抗电子干扰能力。
T-90坦克的主要武器为一门125毫米的2A46M-1型滑膛炮,由以前的2A46型火炮改进而来。炮身装有热护套,火炮中间位置装有圆柱形抽气装置,炮口装有测速装置,火炮膛内采用了铬镀层,大大提高了其射击精度并延长了炮管的寿命,该炮的寿命约为700~750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或1000发空心装药破甲弹。用自动装填机装弹时,火炮最大射速达到了9发/分,当然也可以用人工装填。辅助武器为2挺机枪,一挺是安装在主炮右侧的7.62毫米并列机枪,弹药基数1250发。另一挺是安装在车长舱门上的12.7毫米NSVT高射机枪,弹药基数500发。
号称T-90坦克“终极版”的T-90MS主战坦克是俄罗斯乌拉尔机械车辆厂为挽回市场颓势而推出的最新改进型坦克。T-90MS坦克配备俄制2A46滑膛炮家族中的最新成员——2A46M5型滑膛炮(口径125毫米)。该炮使用硬度更高的合金钢材制造,使炮管不易变形,炮膛内使用镀铬工艺从而使表面更光滑,能有效降低炮弹造成的磨损,射击寿命达1200发。由于采用更精密的制造工艺,搭配炮管弯曲测量装置,能够进行弹道修正补偿,射击精度提升15%-20%。
在防御方面,T-90MS并未大规模变更T-90原有的复合装甲结构,而是通过加大反应装甲覆盖范围和换装新一代反应装甲来强化防御能力。T-90MS的反应装甲完整覆盖炮塔正面与车头上半部、车体两侧的侧裙及炮塔顶部的前半部。在T-90MS装备第三代反应装甲。这种新型反应装甲平均可降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约50%的穿甲威力,使坦克面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攻击时的防御能力提高1.5倍,即使面对串列式成型装药弹头也具有强大的防御效果,而且不会被30毫米口径以下的炮弹或高温大火所引爆。
占据越军大多数的陆军购进T-90MS意愿强烈
越南现役部队共现役部队约48.4万人,其中陆军战绝大部分,共约41.2万人,划分为8个军区、2个特区,编有14个军部、58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10个装甲旅、15个独立步兵团、若干个特种作战部队(含空降旅和爆破工兵团)、约10个野战炮兵旅、8个工程兵师、10~16个经济建设师、20个独立工程兵旅。 这支部队现有主战坦克共1300多辆,包括T-34型、T-54/55型、T-62型、PT-59型,还有轻型坦克PT-76型300辆。
2005年,越南曾想从波兰购买150辆T-72M1坦克,但由于这批坦克既无反应装甲,也没有夜间观瞄设备,因此最终双方没有签署合同。2009年底,越军又开始利用以色列和斯洛文尼亚技术计划对10个营的310辆T-54/55坦克进行升级改造,命名为T-55M3,2012年已开始少量装备。
2012年,经过数年的研制,越南陆军开始装备国产T-55M3型主战坦克。该型坦克最早于2000年代末期首次亮相。早期,越军声称T-55M3主战坦克装备的是125毫米滑膛炮,但从越南公开的照片看,只装备L7型105毫米坦克炮。该型坦克在炮塔四周加装了一圈复合装甲板,防护性能应该比原来的T-55/54坦克要好。根据越南军事网站提供的信息,T-55M3型主战坦克装备有越南国产的NSV的12.7毫米高射机枪、PKT7.62毫米同轴机枪、瑞士产的MAWS6056B Idram SA气象传感器、德制1000马力的发动机、英国的变速箱及传动系统、该坦克还装备了一门60毫米迫击炮。
尽管越媒曾对此高调宣传,但事实证明T-55M3性能并未达到预期,越方最终放弃升级计划。不过就在前几天,越媒称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Elbit System)在6月初哈萨克斯坦国际防务展上展示了其升级T-54/55、T-62和T-72坦克的新方案,更加节省经费,越方对此表现出较大兴趣。虽然有声音质疑越南(特别是北部边境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桥梁道路并不适宜重达40多吨的T-90坦克实施机动作战,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越方购买T-90MS的意愿仍比较强烈。
据悉,俄方透露越南已购买了一批KZKT-7428重型军用牵引车车。而今年3月,越军副总长范洪香中将也在视察装甲兵某部时,要求官兵加强训练,“熟练掌握新型装备”。据分析,前者所说的“新型装备”,可能就是用于运输T-90坦克的KZKT-7428重卡。有资料显示,KZKT-7428最大牵引力可达200吨,最大时速65千米,越野性能强悍。越媒称,如果只是用来运输30多吨的T-54/55坦克的话,越军现有的MAZ-537型车就足够了。综合以上信息,越南购买该型重卡应该是为后续购买T-90MS坦克做准备。
另据中国国防部网站报道,2015年2月,广西防城港驻军“叫停”了当地政府修建的一条扶贫路,原因在于这条水泥公路“一端连接界河,另一端直通我方阵地前沿……因其地理位置特殊,一旦战争爆发,这条路很可能为敌人进攻打开方便之门。”今天再重读这则“旧闻”,不禁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