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网传负能量食物
网上盛传一种说法:有一种负能量食物(Negative Calorie Foods),吃了不仅不会给人体增加能量储备,反而会消耗能量,越吃越减肥。有的网站甚至还列出了食谱,包括苹果、芹菜、羽衣甘蓝、番木瓜和生菜等25种食物。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但人们在进食过程中也要消耗一些能量,如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如果消化某种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大于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比如100克某种食物提供80千卡能量,消化这种食物却需要100千卡能量,那么,该食物所产生的能量效应就是-20千卡,这就是“负能量食物”的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看上去无懈可击,边吃边减肥的确是吸引人。不过,真的存在“负能量食物”吗?
事实上,真正的负能量食物并不存在,网络上推荐的大多是一些能量低、富含膳食纤维的植物性食物,至于打着“负能量”的旗号大肆宣传的减肥产品就更不靠谱了。
食物消化需要消耗多少能量?
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游泳,小到站立、眨眼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吃饭也不例外。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是以大分子形式存在,人体并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须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
人体消化食物全过程
比如吃一个汉堡,要先用牙齿咀嚼成较小的形状进入食道,进而进入消化系统,在消化系统里会有各种酶将这些细小的食物颗粒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如,将淀粉分解成单糖、将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再完成消化吸收等过程。
这些过程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就是食物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又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al dynamic action, SDA),或者膳食生热作用(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细心的人会发现,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通常为人体散热的增加,一般在人们进食1个小时候左右产生,大约3个小时后达到最高峰。
食物热效应也是冬天吃完饭暖和、夏天吃完饭更热的原因之一。
根据“负能量食物”的定义,要判定一种食物是不是负能量食物,就要看它的食物热效应究竟有多大,会不会大于它本身所能提供的能量。
但文献检索后会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负能量食物”的学术文章,“负能量食物”的说法更多的只是出现在网络论坛、商业网站或者博客上。
不同的食物成分,食物热效应也有一些差异。在三大供能物质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相当于其本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热效应为5%-6%,脂肪的食物热效应最低,为4%-5%;对于一般混合食物来说,食物热效应大约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也就是说,每吃2000kcal能量食物,大约需要消耗200kcal能量来消化食物。所以,食物的热效应一般在10%左右,最多也不过30%,所以说“负能量食物”并不存在。
至少,目前是没有发现。
真相
并不存在“负能量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