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5日上午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因而报告中涉及中国经济的阐述和前景展望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海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持续维持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将为世界“新平庸”经济增强信心;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长远意义,不仅将助推中国经济迈向更高阶段,也将使亚太乃至全世界获益;中国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推动力。
持续中高速增长经济贡献依旧
经济增速一直是外界关注的重要数字。李克强5日宣布,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6.5%-7%,“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
韩国湖西大学教授全家霖表示,在世界经济低增长的情况下,中国能保持中高速增长水平值得肯定。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期,正在经历由“量”到“质”的转变,不宜单纯以增长率数值来评判,还应看重发展的实质内容。他认为,中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展示了推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强有力意志,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信心。
印尼政治分析人士李卓辉认为,中国经济减速一方面有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因素,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规模越大,增长难度也就越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大势所趋,但它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之一。他认为,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中国政府仍有宏观调控的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来应对经济减速,国际社会不必对此过于担忧。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曾担任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和首席经济学家。他认为,中国服务业的兴起正对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只要中国政府全力推动经济向服务业和内需的转型,并且加强改革力度,中国能够实现未来5年经济年均增长6.5%的目标。“当前中国经济的看点并不在于GDP增速的放缓,而在于GDP构成成分的转变进程,即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从投资和出口转向国内消费。”
创新机制助力中国经济转型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61次提及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副研究员罗德·瓦伊认为,转型并非易事,中国政府鼓励创新和创业的举措是正确的,创新和创业能够从根本上推动中国从现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中国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如果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其经济增长将会发挥更大影响力。
肯尼亚美国国际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穆内内·马查里亚认为,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国重点要求以创新的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这是中国谋求可持续增长的又一举措,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应对全球经济风险有很大帮助。他说,创新将进一步升级中国传统的“世界加工厂”地位,提升中国经济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世界其他国家也会因此受益。
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处于战略转型中,正朝着更加自主、更加市场导向的方向转变,这一进程是非常积极和有意义的。创新对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创新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中国制造”升格为“中国创造”。一个平衡协调、充满环保意识、开放合作、共赢共享的发展策略无疑对亚太各国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完善社会保障稳定发展基础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道中提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蔡伟才说,中国政府坚持“共享发展”是利国利民的重要发展理念,一个国家经济成功发展的红利一定要惠及大众,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政府的社会责任,是一个国家真正富强繁荣的标准。
罗德·瓦伊认为,中国政府已意识到缩小收入差距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这非常关键。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努力,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那些不够富裕的群体;要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去除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马来西亚总理前政治秘书胡逸山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共享发展成果,意味着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努力、拉近收入差距,使社会各界可以更加公平地享有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的红利。他认为,随着薪资水平和各种福利的提高,民众手中将握有更多可支配收入,这将进一步刺激消费,实现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目标。
李卓辉表示,改善民生仍是中国政府的艰巨挑战之一。“十三五”期间,中国要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他认为,要实现“脱贫”,教育是重要一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进一步完善教育改革,将公共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等举措,对帮助贫困学子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