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灯景团纹补子。
闲读朱家溍《故宫退食录》,翻到清宫礼俗规矩杂谈那些篇目,说起国产清宫剧里,皇帝元宵节去妃子宫里玩耍,太监隔远远的大喊一声“皇上驾到”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情况是,皇帝皇后去哪儿,都有预先安排,无论到哪儿,根本就无需大声喊叫,显得呆蠢。即便是妃子小主们一时兴起,去钦安殿前御花园里赏花,前引太监遇人也只是嘘一声,识相回避,尽在不言中。
宫里规矩,说到底还是讲求雅致,俗闹的套路是不得的。元宵节历史可以上溯至秦末,灯会则源自东汉宫廷。汉文帝时,正月十五便被钦定为元宵节,“元宵”意为“上元节之夜”,是宫廷内重大节日之一。清代之前,宫里每逢元宵,都是要办灯会、放烟火的。据《岁时记》等书记载,汉朝上元节燃灯一日,唐延至三日,宋为五日,明朝的上元节是大节,和春节紧密相连,初八开始点灯,一直点到正月十七深夜,才把宫灯拿下来。
历经二十四朝兴衰的故宫,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历时十四年建成,正赶上明朝元宵节玩灯最盛的时期。每年腊月二十四到次年正月十五,宫里都会搭起牌楼,挂满花灯。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难免遭遇火灾。正德九年正月,宁王宸濠给皇上献了鳌山灯,此种新式花灯以色纸、竹篾和竹丝扎骨架,糊上纸后,内燃香烛,藏烟火,摹仿妖魔鬼怪、花鸟虫鱼,堪称惟妙惟肖。宫里玩法夸张,甚至可造出数人高的亭台楼阁、龟虎龙凤,堪比唐玄宗时造的百尺灯楼。结果一下子就把乾清宫、坤宁宫烧得片瓦不存。嘉靖四十年冬,四年前被雷击火灾焚毁的三大殿才刚刚修好,明世宗朱厚熜喝多了酒,从预备在元宵节燃放的烟花里挑了些出来,跟爱妃在寝宫貂帐里私自点了戏耍,又引发系列火灾。到了清代,满人入关,将元宵节庆祝时间削减一半,宫内不再举办大型灯会,雍正下旨“紫禁城内每年冬令禁饬火烛”,这才彻底将故宫从命途多舛的祝融劫中拯救出来。
宫内虽然不办灯会,元宵却还是要吃的。康熙年间,京城有位做元宵的行家,名叫马思远,做的“滴粉元宵”深受朝野内外喜爱。御膳房里做的八宝元宵,使用杏仁、核桃、榛子、松子等八种干果,配以蜂蜜、冰糖等佐料制作,口感细腻,养身健脾,只有宫内人才可享用。《桃花扇》作者孔尚任,被康熙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从仕十年,也只是见皇上吃过。孔作诗“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便是自己也效仿宫内,做八宝汤圆过节的意思。
资料图
1950年全国戏曲工作者会议上,朱家溍与宁寿宫当差太监耿进喜做了一次访谈,还原了当年乐寿堂传膳的场面。说慈禧住乐寿堂里,传膳就是堂屋中央现摆两张圆桌,黄云缎的棉袱子里裹着菜盒,太监摆膳,齐了叫“膳齐”,慈禧就入座吃饭,有时皇后格格们在,甚至连随侍的太监都可以站在旁边,跟她们一起吃饭。有年过元宵节,光绪用过膳,到宁寿宫里拜见慈禧,正赶上慈禧在吃元宵,结果老佛爷不停让寿膳房的人给光绪端元宵吃,光绪吃不下,只好把元宵藏袖子里,狼狈离开。这到底是清末时,宫里规矩已短了不少。康乾盛世,每逢元宵节,宫里都要在太和殿举办国宴庆祝。康熙朝规矩最多也最严,为了避顺治大丧的晦气,康熙国宴统一设在保和殿,而且严守时律:正餐用于辰时、晚膳用于未时,每餐都用银盘象筷试毒。康熙二十八年,春节宴会选在午时举行,康熙虽然到场,却什么都不吃,以示皇室尊礼,两百年后,光绪居然沦落到要往袖子里塞汤圆,可见其窘迫到了什么地步。
成化《新年元宵景图》局部。
猜谜也是紫禁城内元宵节期间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朱棣迁都北京后,曾经微服参加过京城的灯会,当场出灯联与民同乐。乾隆最喜舞文弄墨,元宵节时纪晓岚一段以“猜谜”本身作为谜底的灯联谜,在民间传为佳话。清代元宵猜灯谜的场景,记载最为详尽的当属曹雪芹的《红楼梦》。元妃贾元春省亲回宫,还特地在宫内制了花灯,亲笔写下字谜,让贾府里的人们过节时猜了娱乐。谜面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这个谜面后来被通俗化,成为中国谜语里最有名的谜面之一。谜底固然简单,但整个谜面也道出了随后贾府由盛转衰的运命。之后贾母、宝玉、黛玉所作的灯谜,无不有其隐喻。这一方面固然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巨著《红楼梦》的文眼,即在一个“隐”字。但也同时反映出康乾时期文字狱盛行,官场上人人自危、道路以目的客观现实。大观园里是不禁灯的,元宵里击鼓传梅、评书讲演、酒令猜谜、烟火灯笼,热闹非凡。
1987版《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剧照。
还是说回紫禁城——逢天冷时,宫里还会玩元宵冰灯:这种满人由北方带来的技艺,先是将水隔夜冻成大冰,然后以皮线锯开成块,砌成中空,然后雕琢成各种造型。冰里点灯,也就避免了火灾隐患,再配合民间传入的舞龙、舞狮、旱船、高跷等庙会项目,佐以二踢腿、旗火、双龙戏珠、八角儿、水浇莲花、线穿牡丹、金盘落月等花炮把式,宫内的元宵节,过得也算是年味十足的了。
《故宫退食录》,朱家溍/著,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