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被诸多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热捧的时髦词汇,“大数据”也在中国总理李克强的“词典”里占有一席之地。
自2014年3月将“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提及这一“热词”。在今年年初贵州考察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时,他指出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实现“人在干、云在算”。在他今年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大数据”被部署了5次。
昨天召开的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这意味着我国大数据发展迎来顶层设计。李克强总理强调,制定大数据行动纲要,要突出围绕“政府大数据建设”和“创造健康发展的大数据环境”这两项核心内容展开。总理的讲话重点凸现了共享、开放和安全这三大关键词。
政府大数据建设,首先要实现所有部门的数据“共享”。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这是“大数据”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也表明其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将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4个月后李克强在山东浪潮考察时的一番话更是表明,利用大数据绝不仅仅是企业的事,也是政府部门的事。当时,他把相关部门负责人叫到身边“现场办公”,要求他们要以云计算、大数据理念,与企业信息技术平台有机对接,建立统一综合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
昨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他向有关部门明确要求:政府大数据建设,首先要实现所有部门的数据“共享”。
“目前,政府各部门已经建成了十几个数据平台,但问题是,这些平台相互不连通,只是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李克强针对政府大数据现状说,“本来,信息的连接是最容易的,商业网站之间都是连接的,但我们各部门的数据就不行,我的网就是我的网,别的部门要用,就是进不来!”
“有一些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不涉及国家秘密的,都应该向公众开放,以方便大家使用。”
除了共享,李克强对于政府大数据建设谈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开放”。他说:“有一些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不涉及国家秘密的,都应该向公众开放,以方便大家使用。”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指出,大数据是“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新边疆。”
不过,如果没有信息的开放,大数据将是无源之水。李克强总理深谙此道。他说,特别是一些与信用相关的数据平台,如果信息不共享、不开放,就会阻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我之前和企业家座谈,很多外贸企业负责人说,做出口贸易,挣钱再少至少收入可预期,回款正常,而在国内做生意,有时候搞不清楚,款拿不到,货物运送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滞留。”
从另一方面讲,相关数据的开放,也会倒逼政府数据发布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现在一些地方、部门发布的数据,有时候会相互‘打架’,老百姓都搞不清楚究竟哪些数据是真实的。”李克强说,“这怎么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怎么建设现代政府呢?”
要完善产业标准体系,依法依规打击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等行为,让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分享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制度和创新活力。
大数据广泛应用后,个人隐私怎么保护:搜索引擎知道我想搜什么,购物网站知道我想买什么,餐厅商店知道我偏好什么,这样的场景逐渐成为现实,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滥用、个人隐私会不会被侵犯?
在8月19日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强调的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安全”。他说,互联网等行业已经在不断创新、发展大数据产业。“因此,政府既要‘扶持’,为大数据产业创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又要‘引导’、‘规范’,保障信息安全。”
总理明确,要完善产业标准体系,依法依规打击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等行为,让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分享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制度和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