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三板出现了三个明显的拐点:第一个是投资和融资同步出现增长拐点。截至今年6月5日,融资总量已达236.21亿元,比去年全年132亿元净增逾100亿元。融资用途从补充流动资本到涉及股权激励、项目融资、做市等方面。市场覆盖的业态不断加宽加厚。有10个金融细分行业挂牌公司30多家,10个医药细分行业共计130多家挂牌公司,16个信息技术细分行业共计800多家挂牌公司,6个文化传媒细分行业共37家挂牌公司。新三板代表的新业态已经充分反映了中国信息经济时代的特征。
第二个拐点是市场交易的升温。截至6月5日,有交易行为的公司已达1118家,除去900多家改制不满一年、暂不能交易的挂牌公司后,有交易行为的公司已占到可交易流通公司的2/3以上。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做市商制度开始发挥作用,做市交易基本上形成了连续的价格曲线。截至6月5日,全市场累计成交金额已达到937亿元,差不多是去年全年的7倍,其中做市交易的累计成交额达到503亿元。
第三个拐点是市场参与主体和合格投资者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截至6月5日,投资者账户总数已达13.52万户,其中合格投资者达到8.45万户,是2014年1.48万户的5.7倍。参与市场的主办券商85家、做市商76家,会计师事务所40家,律师事务所384家,与我们签署战略合作的银行达到27家。基金专户、券商资管、阳光私募等专业机构投资者管理的产品已达410只,而去年底仅有22只。
新三板为普惠金融找到了一种实现方式。我一直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两点上,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价格谈不拢。而新三板恰恰具备了这两个基本功能,通过源源不断的挂牌企业信息披露让投资者了解中小微企业信息和需求,又通过公开转让和交易实现对中小微企业的估值和定价。
我们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探索制度设计,形成了现在的67项制度、规则和指引。包括挂牌准入上不设财务标准,允许“小额、快速、按需”的融资安排,证监会对200人以下融资实施豁免核准、发行人可自主选择交易方式等,这些制度设计都是为了最有效地实现投融资对接。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探索内部分层、开展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试点、引入符合条件的非券商机构开展推荐和做市业务、优化挂牌审查等创新方式,不断提高服务市场能力。
新常态下的新三板,创新仍然是新常态。我们仍然在加快制度创新,使我们的创新与市场创新同步。未来真正的竞争绝对不是企业资源的竞争,而是制度创新的竞争,是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