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发行分类审批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业内发行新产品的热情。在“多通道”开辟的两年间,绝大部分基金公司竞相参演这部新基金发行大戏。然而基础市场整体处于弱势,投资者入市意愿难以提高,加之单一化渠道销售潜力有限,发行盛宴的“喝彩声”逐渐消弭。
当昔日“抢占新大陆(14.17,0.01,0.07%)”的豪情壮志演化成现如今基金业的持续“内耗”,争抢同行存量市场便成为不少基金公司无奈的选择,而这也是当下弱市基金销售格局的一个畸形特征。
⊙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虚火旺盛”的发行
“发行任务接连不断,募集情况却令人担忧,这段时间我基本上每天只睡3、4个小时。”
陆家嘴(14.03,0.06,0.43%)金融区,某基金公司分管市场的副总在自己的办公室中,看着旗下一只正在发行的股票型基金最新的销售情况,愁眉不展:“世道不好,太难发了。”
将近两年前,同样是在这个办公室,该副总对公司未来产品线布局前景还满怀期待:“我们已经扩充了金融工程研发部门,招纳业内优秀人才,并上报了多只产品,只待管理层批准发行。随着多通道审批制度的实施,相信我们公司会在产品开发和销售方面迎来新的契机!”
该副总的憧憬代表了当时很大部分基金业内人士的感受。
自2010年1月1日起,证监会基金部开始对新基金发行实行分类审核制度,并且同时简化审批程序,不同类别的基金可分别排队,基金公司一次可申报的产品数量大幅提高。
“过去新基金发行数量受到控制,一年差不多能发2-3只,即便是有实力有想法的大基金公司也不能多发,‘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
“多通道审批制度开闸之后,只要符合规定,基金公司可以同时上报多只产品,年内发行数量没有上限,这就极大地刺激了基金公司的原始扩容冲动,可以预见,一场风风火火的扩容盛宴即将拉开帷幕。”基金界人士摩拳擦掌。
在基金眼中,这“自由帷幕”的背后,是更多的新增资金的流入,是更多的管理费收入,是更多元的发展可能性……
然而“发行盛宴”如火如荼,“赴宴者”却鲜有悦色。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64只新基金宣告成立,创出同期成立新基金数历史新高。但与持续提升的新基金发行速度相对应的,是日益低下的发行“效率”。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平均单只基金仅募资13.83亿元,这不仅低于去年的21.30亿元和2009年的31.89亿元,甚至还低于2008年大熊市创出的单只基金首发18.2亿元的最惨销售业绩,发行“虚火”不言而喻。
“这样的销售世道,卖基金的人压力太大了。”上述副总向记者吐苦水:“发行任务接连不断,募集情况却令人担忧,这段时间我基本上每天只睡3、4个小时。”
“无处安放”的期待
为何基金数量持续扩容之下,基金募集规模却在逐步萎缩?
国庆前夕,在浦东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网点内,记者看到午后约摸有数十位顾客在排队咨询基金投资事宜。
在该网点理财经理贾小姐看来,这样的人气并不足以令人欣慰。她告诉记者,该网点“市口”好,客流量原本就比较大,因此跟往常“真正人多”的时候相比,现在的情况只能算是相对“清淡”。“市场行情并不明朗,基民通常不太习惯做左侧交易,目前这样的时点无法提升他们的投资热情”。
该理财经理所言并非个例。在此前走访的多家银行网点中,记者并没有找到太多前来咨询基金投资的顾客。
“从保值增值的角度,老百姓肯定是希望能够做一点理财投资的。”在建设银行(4.80,0.06,1.27%)徐汇区的一家网点内,王先生前来咨询投资理财事宜。他坦言,近两年通胀挺厉害的,自己的资金虽然少,但也不希望眼睁睁看着被上涨的物价所消耗,所以还是想来看看有没有合适自己的投资理财工具。
不过,最终王先生并未购买基金,而是选择了5万元起售的一款银行理财产品。“刚问了下,今年基金业绩很差,还是买了点银行理财产品,听银行的人说更加保险”。
事实上,王先生的想法在普通投资者中颇为普遍。基金产品在近两年“野蛮生长”,但巨额民间资金,并没有选择流入基金市场,而是流向了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甚至风险巨大的PE和艺术品市场。“说到底,失去了财富效应,谁又愿意入市呢?”贾小姐说道。
数据统计显示,前三季度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8.71%,偏股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7.29%,灵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6.23%。剔除今年成立的新基金,目前市场上的偏股型基金前三季度无一取得正收益。
这厢通胀形势扑朔迷离,那厢基金业绩泥沙俱下。进退间,基民对于入市的“渴望”与“忌惮”纠结成当下颇为矛盾的投资心态。
“想不投吧,不甘心看着自己的钱‘越等越少’;想投吧,瞧瞧今年以来的基金业绩,没几只挣钱的,心里确实也没底。”王先生告诉记者。
“市场表现不佳,基金缺乏赚钱效应是今年新基金销售遭遇寒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称:“这使得投资者对基金缺乏信心,购买意愿不强。”
半年报显示,公募基金目前存量持有人总户数为9160.75万户,比2010年中期减少了804.87万户,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减少的346.72万户,成为公募基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客户流失潮。
容易“走神”的渠道
“我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安排,银行不是只为基金公司开的。”
除了基民投资热情下降,银行渠道间歇性的“走神”也使得基金销售遭遇压力。
国庆前银行揽存冲动再度上升,各种银行理财产品成为理财经理向前来咨询的投资者重点推荐的投资品种。
“在季度末存贷比考核日临近时,各银行之间都要比拼存贷指标,因此分行下了死命令‘收钱’。”某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段时间银行重点是揽存,基金销售只能让道。
这并非今年以来银行渠道在基金销售上的第一次走神。6月末,正值宏观调控持续收紧,市场资金面紧俏,银行又面临存贷中期考核,当时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势头可用“凶猛”形容,而基金销售则只能给予配合退居二线。
“现在我们正在发行的产品,真的卖得很艰难,银行自己的钱都不够了,拼命回笼资金,根本不会卖力替我们卖。”一位正在销售新基金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诉苦。
“‘缺钱’的银行已经开始卖不动基金了。”分析人士给记者算了笔账:无暇顾及基金的银行,上半年开始疯狂的发行理财产品,据相关数据统计,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已上升至7万亿左右,接近去年的总量。而在200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才4000亿。
“虽然基金销售作为银行的中间业务也被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安排,银行不是只为基金公司开的。”上述内部人士表示。
不仅如此,除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羹,其他一些相对具有高收益率诱惑的产品,也在与基金争食。根据好买的统计,今年以来,房地产信托的发行规模呈每月放大趋势,前5个月仅公布的集合房地产信托产品募集规模就超过1200亿元,占信托资金总量近50%;此外,PE基金规模也在迅速扩张,今年上半年仅公开披露成立的PE基金就多达60余支,募集资金总额超过1000亿,这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庞大但无法纳入统计的民间PE资本。
“不进则退”的困境
“这是一个火坑,别人都跳,你是跳还是不跳?”
显然,没有了财富效应,基金在这场资金争夺战中并不占据优势,因此,新基金发行演变为了行业的“内耗”,争抢同行存量市场成为当下弱市基金销售格局的一个畸形特征。
“当老基金遭遇赎回,不发新基金,规模‘不进则退’。‘抢发行’便成了基金公司的无奈选择,而恶性竞争带来的结果就是发行效率的直线下降。”分析人士表示。
“你看大银行的网站上,基本上每天都有好多只新基金同时发行,加上今年市场不好,银行要价越来越高。”某基金公司渠道人士透露,目前偏股型基金首发佣金已经普遍达到1%,最高甚至达到1.2%,而债券型基金的首发佣金最高在0.5%。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费用都是来自于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而目前偏股型基金管理费为每年1.5%,债券型基金不过每年0.7%左右。加上基金公司变相支付给银行渠道的奖励,也就是说,基金公司基本上是在“赔钱”赚吆喝。
“赔钱也要发,新增资金规模不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发新基金就是在挖同行的存量。而当大家在‘互挖墙脚’的时候谁又能忍着坐以待毙呢。”北京某基金公司销售人员无奈表示:“这是一个火坑,别人都跳,你是跳还是不跳?”
畸形竞争之下,业内人士开始逐渐反思如何摆脱当下零和游戏的“诅咒”。
“预计以后新发产品的商业利益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每家公司会考虑档期、成本、利润等因素,新基金不是发得越多就越好,或者说发得越多就越能提升规模。”国联安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王峰预期,行业会重新思考,产品发行市场未来会降温,有的公司会率先阶段性关闭或调控生产能力,整个行业形成新一轮的均衡。
“在产品策略上,新产品要有可取之处,或者是完善公司产品线,契合投资者多样化需求,或者在推动市场发展上有独到之处,即要选择那些依靠市场力量就能自然生存壮大的品种。”王峰说道。
显然,聪明的基金业人士已经发现,“过度发行”中的卖力宣传、高额渠道激励,把众多资源投入新基金发行不过是在为别人做嫁衣。然而,整个行业付出勇气做出改变,依旧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