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军警在泰北清莱府湄尖检查站检查毒品。
本报记者 于景浩摄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12月18日在曼谷发布报告称,尽管“金三角”地区各国积极致力于清除罂粟种植,该地区鸦片产量2013年仍然增长了22%。仅缅甸和老挝两国2013年鸦片产量就达到893吨,占全球鸦片总产量的18%。
这份名为《东南亚鸦片调查——老挝和缅甸》的报告显示,“金三角”所在的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区罂粟种植面积连续第七年呈现上升趋势,东南亚地区防控毒品的形势不容乐观。
“金三角”地区犯罪和毒品贸易猖獗,对地区整合构成巨大威胁
根据报告,“金三角”鸦片产量曾在2005年跌至低谷,为326吨。此后,该地区鸦片产量逐年增加。据联合国估计,缅、老、泰三国2013年鸦片产量估计分别为870吨、23吨和4吨。其中缅甸2013年鸦片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5.1万公顷增加到5.78万公顷,增幅为13%,鸦片产量比去年增长了26%。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代表杰里米·道格拉斯表示,“数据清楚地显示,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来根除鸦片种植的社会根源,并提供可替代种植方案。”道格拉斯表示,“‘金三角’位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核心位置,该区域国家目前正致力于拓展交通和基础设施,解除贸易壁垒和边境控制。然而‘金三角’地区有组织犯罪网络和毒品贸易将对地区的整合构成巨大威胁。”
针对“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的调查,由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与老挝和缅甸政府联合开展,泰国境内的调查由泰国政府承担。与老挝的联合调查从1992年就开始启动,而与缅甸的联合调查则始于2002年。调查主要采取直升机拍摄和卫星图像分析等手段。根据缅甸、老挝和泰国政府的数据,2013年三国政府共清除罂粟种植面积12949公顷。其中,泰国鸦片种植主要集中在湄弘颂、清莱、清迈3个与缅甸接壤的府,而老挝鸦片种植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丰沙里、南塔、华潘、川邝、琅勃拉邦、乌多姆赛6省。缅甸是东南亚最大的罂粟种植国,也是全球仅次于阿富汗的第二大鸦片生产国。其中,缅甸掸邦地区生产的鸦片占到整个缅甸鸦片产量的92%。
只有缅甸国内实现真正和平,才能彻底解决“金三角”毒品问题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缅甸负责人杰森·伊莱表示,“我们的报告显示,罂粟种植和贫困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罂粟种植者通常并非坏人,但通常都是穷人。罂粟种植成为很多家庭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许多从事罂粟种植的村庄,很多家庭都处于负债累累、食不果腹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调查,缅甸参与罂粟种植的村民中,有63%的人是为了赚钱维持家庭生计。本报记者曾多次到缅甸掸邦和“金三角”一带采访,掸邦地区位于多山的掸邦高原,交通十分不便,多山的地形导致当地山民种植其他农作物十分困难。他们很大程度上还维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由于该地多山,可耕地十分稀缺,一些稍微平缓的坡地都被开垦种植玉米等作物。由于缺少灌溉,农作物种植完全依赖天气,产量十分低下,即使获得丰收,多余的粮食也难以运输或用于交换。因此,贫困导致当地一些农民靠种植罂粟获取经济来源,开展替代种植计划是解决当地毒品和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此外,缅甸民族武装冲突,尤其是掸邦、克钦邦地区的冲突,加剧了毒品的泛滥。由于缅甸至今未能实现国内和平,在掸邦地区,政府军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导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为落后。
泰国毒品作物监察研究所主任差尼·维卡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拔除罂粟并不足以解决“金三角”地区的毒品问题,要根除毒品必须根除毒品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土壤。在缅甸掸邦,毒品、枪支、民族地方武装问题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必须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毒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