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伟华
一对湖南农民父子的追梦故事感动无数人:他们默默坚守35年,经过1000多次失败,写了23本油菜花日记,终于培育出了产量高、油质好的优质油菜花,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11月2日新华网消息)
“中国梦”是什么?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每个人践行“中国梦”的方式各不相同,“油菜花父子”用两代人35年的坚守向人们展示了他们油菜花里的“中国梦”。
“难道我们农民就不能搞科研?”这是沈老在面对质疑时掷地有声的回答。一个农民,没有油菜生产、改良方面的科学背景知识,没有专业的分析仪器,搞科研的确容易让人质疑,的确很难。1000多次的失败,见证了沈家父子的艰辛与不易,面对困难,可能会让很多人在一开始就放弃了,但沈家父子一直坚持着,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油菜花”事业。这也让他们成了乡亲们公认的“农民科学家”,让他们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让他们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与肯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到城里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开始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农民”这个身份很多当代农村青年并不愿提及。然而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并不是要让农村消失、让农民都成为居民;相反,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农村健康的经济和稳定的环境来辅助。沈家父子这片养育他们的黄土地上35年的坚持,因此有了更难能可贵的社会意义,他们用实际行动和成果向广大农民朋友证明,农村的发展潜力巨大,做一个农民也可大有作为。
“搞科研就要吃得苦、耐得烦”,这是沈老在面对邻居“农民搞科研,太苦了”的劝说时的回答。这份苦是实实在在的,没有理论知识——需要买来专业书籍一本一本地“啃”,没有专业的仪器设备——需要用肉眼观察、纸笔记录,没有更多的人专业分工——需要一家老小齐上阵,没有资金——需要卖了中巴车继续坚持。沈昌健夫妇俩已经好些年没买新衣服,一条毛巾5年了破了几个洞还在用;家里除了来客人或请帮工,极少吃肉;8元钱是女儿沈玲在大学里一天的开支……但是他们没有放弃,23本油菜花日记是这份坚持最忠实的见证。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沈家二代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所有寻求梦想的人树立了榜样,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或许“荆棘密布”,我们需要有这种披荆斩棘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韧性。
“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这是沈老的临终遗言,也是沈家人的信仰。今年“沈油杂202”预计亩产将达到250公斤,与2010―2011年度全国参试的35个杂交油菜比较,具有茎秆粗,分支多,抗性好,荚长角密,籽多饱满,抗倒伏及抗病虫害和抗冰冻能力强等优势,产量可排到全国前三了。沈昌健说“我国植物食用油自给率只有38%,而适合种油菜的冬闲地还有1.2亿亩。如果我们的贵野A不断繁育出产量高、油质优、抗性好的品种,对国家作出贡献,那就是我的中国梦。”非常朴实的话,但这恰恰是对一个普通人的“中国梦”最好的诠释。
社会的前进需要政府创造更多的“宏观正能量”,个人创造更多的“微观正能量”,媒体负责任地传播“正能量”。沈家父子对“超级杂交油菜梦”的不懈追求,正是创造了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在10月30日召开的主题为“网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的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讲述了沈家父子的追梦故事,让很多人动容,让这份正能量得到有效的传播;“油菜花开”的美好前景,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也必将带来更大的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