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 丹心若欲垂青史 善举焉能起浪涛——记爱心企业家史涛

  • 时间:2013-05-10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在云南大关听很多人说史涛是善人,是真正的爱心企业家,记者早就想专访他了,然而却被他婉言拒绝了。古话说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史涛认为自己虽然做了一些公益事业,但不足为外人道。他的态度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然而被他帮助过、周济过、拯救过的老百姓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就应该大力宣扬这种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向他学习。应群众邀请,记者来到了史涛的老家——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玉碗镇。在这里,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对史涛由衷的、发自肺腑的感情。
     
    嫩肩堪负重  舞勺可齐家
    19674月的一天,在昭通的北大门——位于云南出省入滇要道上的大关县玉碗镇旧公馆村委会,随着一声婴儿嘹亮的啼哭,一对史姓夫妇家里添了一个男孩。这对夫妇为人朴实忠厚,平时乐善好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全村上下的乡亲们听说以后都来恭贺他们喜得贵子。然而在这个如今仍然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地方,当年的贫困程度可想而知。来道贺的乡亲们多数只能说说恭喜的话,并不能送上什么贺礼。但是史姓夫妇已经很满足很高兴了,特别是孩子的父亲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个男孩名叫史涛。后来史涛的父母又为他添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俗话说:出梁的椽子先遭难。作为长子,史涛自然而然要承受比弟弟妹妹更多的苦难。刚读到小学二年级,由于家里过于贫困,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史涛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妹妹。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因为放弃学业就意味着他这一生都将与读书无缘了,这叫他如何能够轻松割舍?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穷得因为无粮可吃连老鼠都不会光顾了,这个书还怎么念下去?为此史涛一个人背地里偷偷哭过很多次,然而在父母和弟弟妹妹面前他却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好像自己很不愿意去上学一样。在这若无其事的“轻松”后面背负着什么样的痛苦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都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史涛从小就很有志气。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狠下决心,一定要凭个人的努力改变家里的这种状况,照顾好弟弟妹妹。史涛的父母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带着四个孩子,当年真有蚊力负山之感。为了给辛苦多年的父母减轻点压力,年仅12岁的小史涛找来背箩到几里外的山槽子里面的煤场上去背煤炭出来卖。没到过玉碗的人不会知道这里的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在这里抬头看山顶,头上的帽子就会从脑后掉下来。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少不更事的小史涛要承受多大的劳动强度、要付出多少艰辛,就算是当今农村一般的成年人也很难想象!然而,小史涛却一直咬牙坚持着,因为在他心里自己已经是个“男子汉”了,必须要承担起家里的一切。小史涛背煤炭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但是,他家离过上幸福生活还很遥远。因为他虽然背煤卖,家里却烧不起煤,烧火煮饭还得带着弟弟妹妹到茅草坡背外地老板提取黄连素后不要的黄连根。经过一年多的磨练,史涛渐渐意识到,自己这样干绝非长远之计,就找父母商量赊了一匹马和一辆马车拉煤炭卖。看着史涛瘦弱的身体,父母说不出有多心疼。特别是他母亲崔学英,每次他去拉煤炭卖,都要站在村口翘首远望,直到天黑了看见马车出现,她悬着的心才会放下。毕竟孩子太小了,这么重的担子压在如此稚嫩的小肩上,真怕不小心把孩子给压垮了。渐渐地村里村外的人都知道了有一个叫史涛的小孩在撵马车,家里要拉水泥、钢筋、石沙都会请他帮忙。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了,甚至每天都可以给家里留10元钱,解决全家人的生活问题。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还清赊马、赊车所欠的500元钱后,史涛有了新的打算,他找信用社和亲戚朋友,东拉西扯凑满4000多元钱,买了一辆拖拉机。这一次史涛没上次那么幸运,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运费压得很低,几乎无利可图;二是附近很多地方不通公路,有路的地方路况又很差,使得成本居高不下。这直接导致他起早贪黑地干了两年竟然连买拖拉机欠下的账都还不起。像这样下去,何日才是尽头?
     
    舞象出玉碗   登高见海天
    “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史涛认为必须出去闯一闯。但是去哪里呢?出去以后做什么呢?这是颇为让人头痛的问题。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得知有熟人在昆明做工程后,一种强烈的预感告诉史涛,建筑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他的一生可能都将与建筑业分不开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史涛的确与建筑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在这个领域饱受风霜,但他最终取得了成功。
    看清建筑业前景的史涛下定决心破釜沉舟卖了拖拉机,欠着一屁股债,带上一群乡亲和已经辍学在家的两个弟弟,来到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制高点——昆明,通过熟人介绍在巫家坝机场附近包混凝土工程干。这一年,他还未满18岁。
    他刚到昆明的时候,国家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全国各地的房屋、道路、桥梁建设搞得如火如荼。作为西部边疆云南的省会城市,昆明虽不如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那么迅速,但是建筑业也在以爆发式的速度在增长。昆明是一个充满了生机和朝气的城市,改革的春风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机会。遗憾的是,这时候的史涛还在是个除了满腔热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之外一无所长的毛头小伙,很多机会对他而言都不过是天边的云彩,跟他沾不上半点关系。史涛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关系,与其他建筑业的大佬们相比几乎一无是处,甚至在城里人看来就是一个毛手毛脚的穷小子。
    此时,史涛唯一要做的就是积累,包括经验、技术、关系等一系列自己缺乏的东西。能够轻松赚钱的工程都被其他人包走了。为了积累自己缺乏的东西,史涛不得不接那些最脏、最苦、最累、最重,同时又最不赚钱的工程,亲自带着大家下水泥、铲砂石、抬钢筋、提混凝土、背砖、打石脚……。做工程加班加点赶工期是常有的事,有时候一天晚上就要下200300吨水泥,同时还要铲砂、拌水泥、浇筑、打板。那时候做这些活全靠人力,大人们还勉强能够支撑,他的两个弟弟因为年龄小就吃不消了,手脚都磨起了泡,加上不分白天黑夜的长时间加班,经常疲惫得难以忍受,只要稍微放松一点,就坐在沙堆上睡着了。这种时候,史涛都会帮他们,然后给他们鼓劲,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吃苦。在史涛的鼓励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后总算在昆明站住了脚。
    在昆明搞工程的这个过程中,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有史涛自己才清楚。他从没有放弃过从事建筑业的理想,就算是将家里的年猪卖了,他也始终坚持自己选定的方向。
    这一次去昆明,史涛一直干到1997年家里要盖新房才回到旧公馆。这时他已经离家十多年了。史涛在昆明赚到的钱盖了房子、还了贷款(由于长时间没有还贷,买拖拉机的贷款连本带息已经变成了3万元)后已经所剩无几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史涛无论是经验、技术,还是水平、眼光,抑或是个人能力、人脉关系,与刚到昆明时相比,都已不可同日而语,他早就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此时他对建筑业的认识就如站在云端俯瞰大地一般,哪怕自己并没有多少资金,但他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雾霾奔宵散  红光逐日行
    就如史涛预料的一样,房子盖好后,他很快就在213国道大关段、盐津县庙坝乡连续接了两个道路施工工程。由于关乎自己的声誉和未来的发展,这两个工程史涛丝毫不敢马虎,每个细节他都亲自过问,甚至与工人一起亲自上阵。在工程以近乎完美的程度竣工后,史涛手里终于积累了一点资金。
    这是他的第一桶金,对他来说那是多么重要啊!结账的那天晚上,他激动得睡不着觉,因为一直以来压在心里的资金这块阴影总算彻底烟消云散了。
    通过这两个工程,史涛发现单靠人工干活,不但施工速度慢,赚的钱少,而且跟他干的工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可以挣得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血汗钱。小平同志说得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打破这个局面必须依靠科技。
    待那两个工程完工时,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早已吹响,各种各样的道路桥梁和水电工程不断在云岭大地开工建设。这些机会已经不再是天边的云彩,有些还变成了史涛的美餐。2003年,史涛将赚来的钱买了两台挖机,在昭阳区承包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土石方工程,并以无可挑剔的质量和规定的进度圆满竣工。
    这个工程的修建让史涛的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07年,他在巧家县拿下了一个土石方工程,接着又在昭阳区轻松搞定一个市政工程的土石方工程,并在规定时间内按质按量完工。
    昆明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以春城之美誉名扬中外。史涛刚进入建筑行业时在这里奋斗了10多个年头。时间总是喜欢开玩笑,在回昭通干了10多年后,史涛的事业又发展到了昆明。
    好运似乎特别眷顾史涛。2009年,他在昆明市宜良县接了一个土石方工程,跟着又在昆明承包了一个市政工程的土石方工程。市政工程的要求高而且工期非常紧,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史涛随时在工地上亲自指挥工人施工,以至于脸上都晒脱了几层皮。工程竣工验收时,质量和进度都得到了发包方的充分肯定。
    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与东南亚、南亚多国邻近,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昆明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具有向西南开放的独特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和“桥头堡”建设的不断展开,各种各样的工程不断开工,彩云之南、云岭大地到处忙得不亦乐乎。任何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都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史涛也是一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的好运犹如红光逐日一般,耀眼得让人羡慕。
    有了昆明市政工程的品牌效应,2012年他又在昆明承包了一个重要工程的土石方工程。
    熟悉史涛的人都知道,他能够发展起来绝非偶然。史涛意志坚定,不畏艰难险阻,具备坚韧不拔之志和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这对于搞建筑业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他个性忠厚朴实,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无不良嗜好,这决定了他能够始终做到诚信经营,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这使他的工程越做越多,规模越做越大,同时还结交到了很多真诚的朋友。史涛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与工人同甘共苦。在工地上他与工人们一起住工棚、开生活,出差在外他与大家抽一样的烟、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店。他从不拖欠工人工资。相反虽然大家都拿着高薪,却有很多人欠着他钱,因为他借钱给大家买货车从他手里接活干。现在他的工地上光40多万元/辆的车就有10多辆,这些车全是他工人的。他的工人都说:“跟着史涛干的人没有一个日子不好过。”
    发展到现在史涛已经有挖机32台、装载机3台、压路机2台,技术工人、管理人员100多人,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元。随着桥头堡建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南亚博览会”永久落户云南,云南建筑业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漫长的春天,云南的建筑人必将大受其益,我们祝愿史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贵贱本无种  何须惜万金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由于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一个企业就算什么公益事业都没做,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但史涛不这么看,他认为,做善事、做公益,拿出真金白银来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才能算贡献。他说,如果没有国家的方针政策,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自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所以他心里怀有对党、政府和人民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也许这就是他做善事时出手大方一掷千金的真正原因吧!据不完全统计,到现在为止,史涛已经拿出200多万元做公益事业。
    记者碰到村民李贤清的老婆时,她正在地里干活。她告诉记者,她大女儿以前生病时史涛送来3000元钱才挽回了一条命;她家的房子,墙砌起来后无钱打板,史涛买了22包水泥送给她家才把问题解决掉。记者临走时她满怀信心地说:“我儿子现在在史大叔的工地上学挖机,过两年找着钱回来就可以把二楼的房子重起来了。”旧公馆村村民何仕友是个孤寡老人,已经80多岁了,以前住在集体公房里面时,史涛常常一千、八百地给他,用以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
    村民李贤书说:“以前买包肥料要人背马驼,自从史涛捐资把路修通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直接拉到门口了。现在人老了还能享到这个福,这得感谢他啊!”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穷人最怕生病,但是旧公馆村民唐天兵怕什么来什么。2006年底,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了,这可如何是好?史涛因忙于工地上的活计,抽不开身,让儿子中午放学抽时间送去400元钱,才克服了唐天兵的困难。经济困难的村民马永贵从山上掉下来摔成重伤,大关县人民医院无力抢救。史涛亲自开车,将其送到昭通市第一医院并主动拿出3000元钱,才让他得到及时治疗,把命捡回来。
    旧公馆村民小组组长李天武告诉记者,没工程干的时候,史涛也发工资给工人,村里的青壮年70%以上现在都跟着他干,工资高的每月能够拿到7000元—8000元,村里读书读不走的年轻人几乎都跟他去了。73岁的退休教师李正明对记者说:“史涛真的把大家扶富起来了,他让村民们去学挖机、装载机、测量、电焊及施工等技术,他们现在每年有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收入,就算有一天不跟史涛干了,回到家乡也能开创自己的事业。”
    在旧公馆,不论是谁家里有困难,只要史涛知道,他都会立即把钱送过去。其实史涛所做的公益事业远远不止这些,比如:200261日,为玉碗村完小捐赠服装及教学器材,价值约1.63万元;2003年至2012年,每年61日(儿童节)都为玉碗村完小捐赠资金500元—1000元;200911月捐资40多万元帮助玉碗镇修建村组公路10余千米(玉碗集镇至雷家坪子);自2009年以来每年春节向旧公馆85户村民赠送大米、油、糖等过节食品,折合人民币约30万元;20114月,向玉碗中心完小捐赠现金8万元,办公桌椅44套,西服47套;2012年,慷慨捐资5万元作为家乡离退休职工在昆明组建联谊会的活动经费;多次为玉碗中心完小和玉碗村完小捐款、学习用品,折合现金约10万元;20133月,为玉碗村完小无偿修建进校水泥路,价值近1万元;2013年捐资100多万元为旧公馆村民小组85户村民建水泥公路近2千米,竣工后全部捐资将达到200多万元;还打算捐资300万元重建玉碗村完小……。
    有人说史涛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吃透了“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用活了这两个字;也有人说在史涛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他一直在用行动实践着,朝着自己梦想的目标不断前进。但不管怎么样史涛用行动告诉了大家,真心实意地做公益会得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
    2013215(正月初六),史涛的父亲过世了。史涛和他两个弟弟都在昆明的工地上没能及时赶回来,等他们回到家时,乡亲们早就自发组织起来把所有事情打理好了。这件事对史涛的触动很大,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乡亲啊!你能不为他们多做点什么吗?史涛决定加大力量报答自己的父老乡亲。
    2013221(正月十二),玉碗镇玉碗村旧公馆村民小组的85户村民把饱含着深情厚意的锦旗和感谢信送到了史涛手中。史涛真诚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我土生土长的家乡,所以我要为我的家乡做出点贡献。”
    最让人吃惊的是史涛做公益时,拿出去的钱就像不是他的一样,而他自己却非常节约,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在史涛的帮助下旧公馆全村百姓家门口都通了水泥路,他自家门口却至今仍然是泥沙路面……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dino-din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