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斝”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为商代双柱平底斝之象形。斝最早为陶斝,是饮具。到夏代之后,随着青铜器的烧铸,逐渐变成青铜斝,其功用也由饮具变为酒器,为演变为盛酒礼器。周代礼书中也常常提到斝,与铜爵配套使用,用以专门向爵内注酒,又兼作温酒器,《礼记》、《左传》等书均有记载。柳宗元的《奉平淮夷雅表》中,有“天子饯之,罍斝是崇”的诗句,由其可见斝的使用不仅循规蹈矩,而且还多使用于正式、庄严的场合,以示虔诚和恭敬。《礼记•礼器》云,“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斝”,明确了斝在酒器中的地位列于爵之后。青铜斝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东周之后逐渐消失。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8月发行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其中一公斤银币的主题图案为商代兽面纹斝,衬以该器物兽面纹样等装饰组合设计,并刊“商•兽面纹斝”字样及面额。兽面纹斝,铸造于商代中期。该器物高31.1厘米,口径18.4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器物纹饰典雅华丽,工艺水平精湛,是同期青铜斝中的精品。 币面上,作为兽面纹斝的背景装饰图案是其器物颈部装饰的带状兽面纹,有弯角、巨睛、躯体上扬,具有典型的商中期青铜器纹饰特征。商代中期的兽面纹仍然是抽象图案,比早期更加精细,周身弥漫的神秘气氛有增无减。这个时期的兽面纹,比较圆浑,不似早期的简单精练,也不似晚期的硬朗锐利。从兽面纹图案的细节上看,兽目突出,且炯炯有神,这部分在整个纹饰图案中占的比例相当大;兽目以外的纹饰,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头部和体躯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供稿:北京银协集币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