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最早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鬲”是陶器,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古人吃饭离不开鬲,它是我国最古老的陶制炊煮器具之一。宋•沈括《梦溪笔谈》曰,“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鬲长着三条肥胖的腹足,足是空的,在五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掌握了制陶技术以后,制造出了鬲的三个腹足,因其站立很稳,里面可以贮水,架上干柴又可以煮水,将食物放入鬲中,在下面烧火可以进行烹煮。非常实用,所以就成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器具。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8月发行了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其中5盎司圆形银质纪念币的背面图案为商代兽面纹鬲。5盎司银币的主设计图形采用的商代兽面纹鬲的全貌,并衬以几何符合纹样。币面还原了鬲的全貌,颈部步装饰纹样分层,空心的小圆圈做单行的横式排列,上下做围,中间饰变形的夔纹,是典型的点、线、面集合纹样,纹样采用了和谐的抽象变现手法,把诸种互不相向的纹样协调在一起,避免了形体上的过于简洁和呆板。袋状的腹部饰卷型兽面纹,兽目特巨,图案条纹粗旷,结构较为复杂。两侧纹样作对称排列,上端有角,角下有目,卷形的纹样彷佛是曲张的爪,给人一种狞厉之美,神秘且威严。底部镌以连珠纹,圈与圈间距的疏密,虽不很严格却显得自然。坚实浑厚的三足承于圆腹之下,营造了一种厚实而稳定的氛围,确实有“定鼎”的气度。相传,这一纹饰的特点与图腾崇拜有关,被用于祭祀祖先神灵,观念上对神灵的尊崇,必然使得纹饰趋于神秘,令人有怵目惊心之感,所以兽面纹鬲由炊器变为礼器。 (供稿:北京银协集币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