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贵族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周礼•考工记》里明确记载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齐(剂)。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齐(剂)。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头)之齐(剂)。 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齐(剂)。青铜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和兵器五大类。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8月发行中国青铜金银纪念币(第1组)一套,该套纪念币共5枚,其中5盎司金币为圆形精制币,直径60毫米,成色99.9%,面额2000元,最大发行量2000枚。正面图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为商代兽面纹方鼎,衬以该器物兽面纹样等装饰组合设计,并刊“商•兽面纹方鼎”字样及面额2000元.
兽面纹方鼎,铸造于商代早期。该器物高100厘米,口沿边长62.5厘米,宽60.8厘米,1974年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器物是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造型规整,形态大气。其腹部辅以商代早期典型兽面纹,每壁两侧和下部装饰有乳钉纹饰。 (供稿:北京银协集币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