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贾汪区,因网络公示干部财产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全区600位科级干部,被要求用真实姓名申报个人家庭财产等情况,并作出廉政承诺,随时随地接受网民和公众监督。
尽管还存在瞒报等现象,但更多声音表示乐观和肯定:早公开、多公开总比不公开好。昨夜,都市快报记者发现,可查询科级干部家底的“徐州贾汪区勤廉评价系统”,在首页转载了这些评论。
官员财产早公开、多公开,越多越好
公众认可和评价能约束官员
干部要习惯监督,用权要讲法制
“朱珺,区财政局副局长,分工行政、政法、科教文财务管理和核算中心。共有住房三套:一套位于团结路1号,自住;一套位于天智大酒店南,父母居住;一套在传世基业小区,对外出租。本人除每月5000多元工资收入外,有部分投资收益。配偶在小学任教,儿子在国内读大学”……
不过,记者随机查看的100名干部个人公开信息中,像朱珺这样,申报2至3套住房的只有4人,其余96人的申报内容如出一辙——有住房1套;除工资外,无其他非正当收入。
一位公务员悄悄告诉记者,他们单位的“头”就不止一套房,还有私家车,但都未申报。问他为何不举报,“我又不愣(傻),关我啥事?”说着,他快步离开记者。
贾汪区纪委书记张秋月对此并不回避。“尽管我们要求逐项如实申报,但隐瞒或偷工减料的申报确实存在。”600多位干部的公开信息内容,全系个人自主填写申报,组织未加核实或者说根本无力审核。
“自清式”申报是不是走过场?张秋月回答:“立此存照,着眼长远。”“现在瞒报是诚信问题,万一哪天被举报,就是违纪问题,轻重自知。天天面对自己的虚假承诺,也是一种无形压力,多少能起到一些警示作用。”
“多少能起到警示作用”
为什么贾汪区要推出这项制度?
区委书记吴新福说:“推行财产申报并非要‘治’干部,而在于培养干部的‘两个习惯’,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制的轨道上用权,最终让勤廉成为贾汪的一种执政形象。”
贾汪区纪委书记张秋月说,领导干部住房、收入,配偶及子女上学、从业等情况,历来是信息公开的难点。他们分析了全国16个试行官员财产公开地区的经验,发现信息公开主要针对新提拔干部,而且多在内网或内部公示,公开对象和公开范围有限。
“要公示就一视同仁,要上网就上外网,要公开就彻底公开。或许,还能为全国官员家庭财产公示制度探条路。”吴新福说。
今年1月,贾汪区勤廉评价系统正式上线,涵盖信息公开、绩效评价、廉政评价、预警中心、举报中心、百姓心声、监督台等7个互动平台,将全区科级干部的工作纳入群众和网络监督之中。
北京大学廉洁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根林教授说,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群众对干部财产公开呼声最高。如实申报固然好,但现实是,除了贾汪,至今未听说全国还有成建制官员进行申报的,哪能苛求一下子就准确无误?
“贾汪600名干部家庭财产自我公开,是一种突破、进步和创新。”梁根林说,这个过程把自己树为监督靶子。早公开、多公开,不能坐而论道,等配套机制健全了再公开——这正是贾汪的可贵之处。
他反对把干部财产公开一律视为“作秀”,甚至呼吁:这种网络反腐“秀”越多越好。
中国人民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毛昭辉教授则问:“与内部公开不同,网络公开后,就有社会监督举报、查处反馈的过程。不知贾汪区准备好了没有?”
他认为,干部家庭财产信息公开后,社会公众和区域内外的网民,都可能对信息真伪进行质疑或举报。而纪检
监察机关必须及时受理,跟进调查处理,并将真相结果公之于众。
根据他的调查,一些地方官员财产公示试点后,会出现“零投诉”“零举报”现象,说明百姓对公示不信任。这时,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出击,通过官员财产变化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一查到底,用行动取信于民。
梁根林教授说,如果官员非常在意公众认可和评价,内心就有约束,能提高执政公信力。据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