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田俊荣)日前,由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领衔的课题组撰写的一份报告认为,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若要等待利率市场化等条件完全成熟,可能贻误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西方企业估值水平低,我国目前处于资本账户开放机遇期
资本账户开放过程,是一个逐渐放松资本管制,允许居民与非居民持有跨境资产及从事跨境资产交易,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过程。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资本账户开放战略机遇期。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我国企业对外,也有利于购并国外企业,获取技术、市场和资源。当前西方企业的估值水平较低,道琼斯指数平均静态市盈率约14倍,欧洲主流股票指数市盈率均在10倍左右,远低于我国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2011年分别为17.6倍和31.8倍),为我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会。投资
开放资本账户,拓宽人民币流入、流出渠道,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及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促进香港离岸市场建设,加快离岸人民币金融工具创新。随着人民币国际计价、国际支付以及国际投资等职能逐步实现,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将为时不远。
开放资本账户有助于我国将部分低附加值的产能,转移到劳动力更具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以提升我国产业的整体附加值水平。我国家庭投资渠道相对缺乏,大量储蓄资金不能保值增值。开放资本账户,拓宽家庭海外投资渠道,可促进家庭积累,提高我国水平。消费财富
资本账户开放风险基本可控,过分强调条件会贻误改革时机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但风险都不大。一是商业的资产负绝大部分以本币计价,货币错配风险不大。二是我国储备资产以债券为主,市场价格波动不影响外汇资产的本息支付。三是短期外债余额占比较低。四是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风险基本可控。房外汇债银行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贸易国。若要等待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或者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完全成熟,资本账户开放可能最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失去。资本账户开放与其“前提条件”并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短期可能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
报告认为,优化资本账户各子项目的开放次序,是资本账户开放成功的基本条件。一般原则是“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间接、先机构后个人”。具体步骤是先推行预期收益最大的改革,后推行最具风险的改革。
报告将资本账户开放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短期安排(1—3年),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实证表明,放松直接投资管制的风险最小。当前我国雄厚的外汇储备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看涨的人民币汇率提供了成本优势。
中期安排(3—5年),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与经常账户密切相关,稳定性较强,风险相对较小。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占全球贸易量约10%,贷款占全球的1/4以上。放宽商业信贷管制,有助于进出口贸易发展,也能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
长期安排(5—10年),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逐步以价格型管理替代数量型管制。
报告指出,在上述三阶段完成后,我国已经基本实现资本账户开放。剩下的项目按照风险程度依次为,个人资本交易、与资本交易无关的金融机构信贷、货币市场工具、集合投资类证券、担保保证等融资便利、衍生工具等资本账户子项,可以择机开放。与资本交易无关的外汇兑换交易自由化应放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