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11年以来实施的定向增发项目目前已有过半数遭遇了破发,但公募基金、券商、私募基金等各路机构追捧定向增发项目的热情丝毫未减。而在追逐定增项目套利空间的硝烟中,机构与机构、机构与公司间也充满着各种博弈。
机构参与热情不减“2011年机构追捧定向增发达到了高潮!”博弘数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刘宏感叹道。自从2006年来,机构参与定向增发经过了消极到积极,再到目前追捧的转变。最近两日,刘宏在拜访渠道时发现,无论是银行、信托公司,还是券商营业部,到处可见瞄准定向增发的理财产品。
不过,今年以来机构投资定向增发的收益却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剧烈转变。以今年在定增市场表现颇为活跃的博弘数君系列定增产品为例,在今年初至6月底的这一段时间,相较二级市场的低迷,博弘数君旗下的定增产品出尽风头,博弘定向2期和定向1期分别以43%和33%的收益夺得阳光私募的冠军和季军。后来,随着定增等题材股的急速下跌,目前博弘定向2期和定向1期的收益率已滑落至2.94%和-4.1%。
事实上,博弘数君的遭遇并不是单一事件,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据证券时报记者粗略统计,截至12月28日,所有机构参与定增的浮动收益都不甚理想,过半定增项目的市场价格已经跌破其发行价。
刘宏认为,今年上半年,其参与定增的股票比较抗跌。到了下半年,与中小板、创业板等股票挤泡沫类似,拥有题材炒作的定增概念股遭受同样命运,且跌幅远超大盘。
尽管如此,近期公募基金、券商、私募基金等各路机构参与定增的热情不减反增。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目前是参与定向增发最好的时机。其理由有三:一是目前二级市场股票已到了估值底部,在估值很低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定增发行价格又有一定折价,此时参与资金有一定的安全边界;二是在折扣本身具有盈利空间的同时,上市公司定增项目一般具有成长性,未来股票上涨的可能性较大;三是待市场真正回暖后,拥有定增题材的股票往往涨幅较大。
除了二级市场的套利空间外,上海某私募人士还表示,参与定增项目的过程也是对项目尽职调查的过程,此类投资颇似私募股权投资(PE),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项目的成本及价值,因此参与这类投资比投资二级市场更令人放心。
定增中的博弈不过,各路机构对定增的追捧也无形中抬高了上市公司的定增价格。按照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时的发行价格,不能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平均价格(俗称基准价格)的90%,即发行底价为基准价格的九折。
据Wind资讯统计,在2011年已经实施定向增发的173家公司中,144家公司的定增价格超过了发行底价,占比高达83%。其中,獐子岛(22.95,-0.11,-0.48%)、敦煌种业(20.60,0.41,2.03%)(600354)和新华联(4.92,0.00,0.00%)(000620)的定增价格甚至是发行基准价格的2倍多,精功科技(002006)更是基准价格的4倍多。
到了12月,尽管A股大盘指数连续下挫,但定增市场仍表现强劲,在当月公布定增公告日的21家公司中,仍有13家公司的发行价格超过了发行底价。其中,新华都(11.44,0.22,1.96%)的定增价格是基准价格的1.09倍,为12月最高。新华都定增公告显示,共有25家认购对象给出了有效申购报价单,其中22家机构(或个人)报价高于发行底价10.32元/股,天津六禾碧云股权投资基金更是报出了每股13.12元的高价。按报价优先原则,新华都最终确定发行价为12.52元/股,较发行底价溢价21.32%。
“今年下半年开始,机构争夺定增已经展现出竞争白热化的态势。”深圳某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表示。
不过,由于二级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今年以来不少定增项目出现屡屡调低发行价的窘境。比如华意压缩(4.48,0.01,0.22%)(000404)、金螳螂(34.50,-0.18,-0.52%)、二重重装(7.05,0.01,0.14%)(601268)、中国重工(5.04,0.01,0.20%)(601989)、海王生物(6.38,-0.03,-0.47%)(000078)等多家公司均调低了发行价,以保证成功募集资金。
据记者了解,为保证定增成功,不少公司甚至与询价机构签订保底价格协议。“在监管部门核准的发行期限(一般为核准发行之日起6个月内)快过期,而公司又不愿再重新申报的情况下,有些公司往往会走此下策。”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