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科学 >> 前沿科技 >> 正文
  • 科研经费不看牢便成象牙塔里唐僧肉

  • 时间:2011-12-27 新闻来源: 新闻晨报
  •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披露,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日前侦结一起高校科研经费腐败案件,涉案教师利用学校对科研经费监管的漏洞,用学生的名义冒领劳务费据为己有;案件暴露的科研经费被肆意侵占的内幕更是令人咋舌,甚至闹出“20元发票套出30万元经费”的奇闻。办案人员表示,由于对科研经费使用监管的缺失,科研经费正日益成为少数人的私人“提款机”。

      天下熙攘,利来利往。科研经费成私人“提款机”,证明了“制度一旦打盹,寻租趁虚而入”。科研人员也是人,不免会有逐利的心。 “道德自律”也好,“学术自治”也罢,如果只是脑袋里的想法,就不能幻化为现实“镣铐”。很多时候,就像小孩子说“再也不吃糖”的承诺,说着玩可以,内心却不以为然。从这个意义上说,谴责科研人员不如反思监管制度。

      “20元发票套出30万元经费”,如此毫无技术含量的“吃科研唐僧肉”的手法,其实并不鲜见。据统计,某省份3年来各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共查处案件95件,党政纪处分108人,通过办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这些年,自上而下都很重视科研的基础作用,国家科技部相关负责人曾透露,早在2008年,全国财政科技投入就超过了2400亿元,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增长了40多倍。这些钱,“跑冒滴漏”下去,难怪令检察官都深感“触目惊心”。

      认真论说其原因,无非两个层面:一是科研项目管理立法相对滞后,尽管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较为健全,但在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等方面,相关规则阙如,直接的结果就是“语出多门”,一些项目主管单位自己有“土规定”,或者高校、科研院所也拿出些管理章程,层次偏低,漏洞较多;二是高校等单位尽管财务制度较为健全规范,但执行监督环节力度不够,加之外部监督可能对校园象牙塔存在“天然干净”的印象,才出现“课题早已结题,教授已经出国甚至去世,课题账户上还有余额”等稀奇事。若外部环境如此,科研领域也就难以独善其身。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段振豪的“桃色新闻”,段妻发帖举报其利用国家科研经费 “包二奶”、“养私生女”,最令人诧异的,是相关负责人对科研经费审查的态度——“审查每笔科研经费的去向,没必要、也不可能”。

      有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加之每年递增的巨额科研支出——要保证其健康发展、有序运转,确实需要一套过硬的管理制度。遗憾的是,眼下还很难界定“什么是纵向课题,什么是横向课题,如何提成与报销”等诸多关键细节。换言之,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是“牛栏关猫”的疏松无度,而是眼下很难对其设置一套立竿见影的“栅栏”。

      相较而言,国外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相对严苛。譬如美国实行课题制管理,经费管理以项目合同为依据,无论是立项阶段的经费预算,抑或项目执行阶段的运作成本,都有法律文本的“合同”可依。此外,还在国家立法、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监督机制;德国则较为科技化、工具化,有一整套完备的核算软件,包括人员成本、消耗成本、运行成本、仪器设备成本、用房成本等,环环相扣,确保每分钱能用到实处。

      教授老板、科研富翁,在没有创新实绩与发明成果的背景下,往往靠着财政套现的挪移术。对此,还宜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把科研经费真正看牢。

      (作者为资深评论人士)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dino-din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