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资讯 >> 国内要闻 >> 正文
  • 宏观政策以稳应变

  • 时间:2011-12-12 新闻来源: 金融时报
  •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这为明年我国经济工作和调控政策定下基调,也体现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年初以来,面对趋高的通胀,国家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CPI在7月份攀高至6.5%后开始回落,并被市场确认为“是真跌不是假摔”。同时,在控通胀和调结构的大背景下,GDP温和回落,一季度9.7%、二季度9.5%、三季度9.1%,经济增速走出一条缓慢下行曲线,呈现“软着陆”态势。

      “经济走势的回落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是前期刺激增长政策退出以及刺激的力度和效果递减的反映,是主动调控的结果。”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应以稳定为主,政策重点应该从控通胀转向稳增长和调结构。而从中央政治局会议所定基调看,当前政策目标顺序已由此前的“防通胀、调结构、保增长”,调整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学者们的判断与中央一致。

      政策目标顺序的变化原因在于,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欧元区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国内部分中小企业资金吃紧,经济增速持续下滑,PMI已降至50%荣枯线下,而CPI近几个月自高位开始回落,也为政策调整腾挪出空间。

      在日前央行宣布三年来首次下调金融机构存准率之后,经济学家许小年在微博中表示,经济复苏的希望,在于市场如何发挥作用,在于政府如何减少干预。另一位敢于直言的专家,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今年则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货币政策不能松。一旦开闸放水,将会加剧通胀风险,带来严重后果。政府已经不可能靠举债、天量信贷来发展经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要有制度性改革。吴晓灵还指出,要加大金融改革力度,中国需要打通投资、筹资渠道。

      当然,考虑到未来外需疲软带来的实际问题,物价和经济增长指标已双双下行,客观上或可要求宏观调控作出适当的预调微调。所以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明确宏观经济政策稳定不变的同时,也提出要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明年财政与货币政策在继续维持“积极加稳健”组合的同时,将向“稳增长”方面有所侧重,并趁此机会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货币政策应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察期,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在保民生和调结构中发挥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更好地相互协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明年要更多地利用财政政策,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改善经营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都需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作用。

      兴业银行(601166)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2012年具体操作中,含义肯定与过去不尽相同。财政政策上,2009年至2010年重在“多花钱”、“硬投资”,即投资上马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明年应重在“少收钱”、“软启动”,即通过少取多予、通过税制结构的合理化,启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激发企业自主增长的活力,“硬投资”则仅限于“在建续建项目”和“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货币政策上,今年绝大部分时候的操作实际上是“从紧”,明年则可能是总体“中性向松”。央行未来率先使用的工具可能仍是数量型工具,如增加信贷投放、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考虑到具体经济情况以及潜在通胀压力,明年货币政策放松空间并不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要趋缓。

      主基调基本不变下的宏观政策,应该必须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能不能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在结构调整。结构能不能调整过来,关键在财政政策。不要指望货币政策的松动。“当然,有鉴于当前世界经济风险明显增多,在政策具体执行中,往往计划不如变化,所以,中央除了继续提到要’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外,还特意强调未来的调控’要更加有预见性’”,鲁政委对本报记者说,宏观政策实际上是在“以不变应万变”。

      “奔跑的中国经济放慢了脚步,但放缓也是一种机遇”。许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应该抓紧增速放缓这一时机调整结构。目前需要担心的不是经济增速,而是转型的成效不明显。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是迎接新一轮技术革命或产业革命,要想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目前是机遇,也是挑战,绝不能再错失良机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dino-din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