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日电 题:中国经济将在微调中探求再平衡中新社记者 石岩“中国的经济重心,是继续控通胀还是转而保增长?”时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这一“鱼与熊掌”的难题又摆在了决策层的案头。
事实上,有选择总胜于无路可选。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物价保卫战后,不倒翁般的CPI涨势连续三月放缓。市场普遍预测,11月CPI有望跌破5%,而考虑到翘尾因素的消失,年内CPI料将难攀新高。这一战果,是上述选择权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考虑到今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上述战果的取得殊为不易。在这场始于去年下半年的物价保卫战中,决策层可谓殚精竭思,调控领域覆盖生产、供应、流通、市场等各个环节,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尽管目前看来,CPI全年4%的目标料难实现,但调控取得的成效,却是有目共睹。
“事实上,不必过分在意是否达到年初指标。”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蒋选提醒:“开放的经济形势复杂,影响因素多且易变。制定目标的意义在于为我们确立一个努力方向,过分的追求期初目标的实现,反而可能会衍生数据造假等不良后果。”
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目前通胀压力尽管依然存在,但整体看来,调控效果符合政策预期。
正是在这一形势下,针对有无必要将明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维持在抑制通胀上,成为数日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看点。
“抑制通胀应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而非首要任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的意见很明确:“在当下国内外环境下,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应是防止经济出现下滑。”
事实上,欧债危机的国际经济形势,加之国内流动性趋紧,使得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1日公布的中国11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降至50%以下;同期汇丰PMI亦创32个月来新低。而11月30日,中国央行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也给外界以极大想象空间。
“此举是否意味着政策方针的转向,尚无法判断。”蒋选称,与王军的判断不同的是,他不认为抑制通胀这一任务会退居次要。“需要看到,2008年后积累下来的种种导致通胀的因素尚未消融,通胀的压力仍将继续存在。”他说。
但包括蒋选在内的多位专家均指出,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多变,政策的微调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蒋选称,“相机抉择,适度微调,这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特点。”
王军则表示,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如何理顺防通胀、保增长、调结构这三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关乎经济的再平衡。(完)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