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侔认为自己的大四生活就是一个NPC,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在寝室里守在电脑前,帮室友取快递、交水费、打扫卫生,无所不能却默默无闻的那种。
大一刚进校的时候他参加过很多社团,但基本上没能坚持下去,在随后三年的大学生活中,黄侔学过滑轮、交过女朋友、也蹲过图书馆,没少折腾。
直到今年一月,黄侔在豆瓣上发的一个帖子,让他不再NPC了。
彼时正值豆瓣改版,那篇发在科学松鼠会读者花园小组,名为《豆瓣,其实你不用走得太远—豆瓣开放课》的帖子共有1767个字,获得了411个豆友的推荐。最重要的是,这个想法或多或少改变了黄侔的生活—至少对于这个今年7月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甚至找到了一份与此相关的全职工作。
这些都是后话。至少最开始,在校园社团里也不怎么活跃的黄侔只是想给豆瓣抛出一个想法而已。作为一个大四的学生,他的主要任务是考虑前途,谋一份工作自力更生。
主题发出去10分钟,一个ID名为“非常不小心”的人回帖告诉黄侔,“这是非常好的豆瓣应用,你的机会到了。”两个小时之后,这个人又在跟帖中宣称,他已经成为楼主的合伙人,他们会共同完成这个“商业计划”。
黄侔就这么被推上了公开课的建设之路,他在豆瓣小组、小站和阿尔法城里都建了公开课主题的页面,然后变成了宿舍里埋头于电脑的NPC,尽管在此之前他只是想给豆瓣出一个主意。
一直有一份所谓的“商业计划书”在黄侔手里,但他觉得自己瞎忽悠出来的盈利模式不怎么靠谱。更何况“这个事情并不会花很多钱,也不会挣很多钱”,黄侔觉得在更大程度上这还是一件挺公益的事儿。
在黄侔的计划里,他要将公开课做到线下,而并非仅仅是网络视频和讨论。“听课固然重要,但是忽略了阅读、思考、讨论和竞争,你看那些视频就和看一部电影没有多大区别”,直到现在,黄侔依然是这么认为的。至今躺在他硬盘里的公开课,黄侔打开过的寥寥可数,“它们只有一个作用,满足你的占有欲。”
最开始,豆瓣小站只对公司和组织开放,作为个人的黄侔找朋友借了一个音乐人小站,名字和域名都是现成的,他把地址贴到公开课小组和科学松鼠会里,第一天就有3000多人关注了小站。
第三天,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7000多,黄侔接到了一封来自系统的豆邮。豆瓣请黄侔把小组改回原来的用途,否则人数以这个速度增长下去,这个公开课的小站就会被提到音乐人首页从而成为一件尴尬的事情。
黄侔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他回了一封自己看来“有礼有节”的邮件。
“小站的原貌是一个从未改动过,而且关注人员只有5个人的废弃小站,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恢复原貌是毫无价值的”,豆瓣妥协了,将公开课教室挪出了音乐人分类,这个以“xcx”结尾的奇怪域名一直和黄侔的公开课教室保留至今。
现在公开课教室已经有6万多会员关注,举办了十几次线下公开课活动,包括请专人讲授西方文学人文、中国近代史在内的五门课程。
请去讲课的老师大多是黄侔在豆瓣上联系到的,比如讲中国近代史的那位耶鲁博士后fateface。最开始黄侔给自己关注的所有写书评、并拥有不错学历和专业背景的人发豆邮,最后回信表示有兴趣和有时间的人,都成为了公开课教室的老师。
对于他们而言,这也是一个挑战,毕竟公开课教室的定位是通识教育,与自己的研究领域仍有区别,每节一个半小时的课程通常需要一周的业余时间备课。尽管如此,fateface还是为自己的中国近代史准备了长达15个专题和5节史料分析的课程大纲。
公开课教室合作的场地通常在叁号会所和奇遇花园,这是两个有点文艺范的咖啡馆。黄侔不希望活动在大学教室里举办,这样对上班族可能没有太多吸引力。
咖啡馆合作的条件是每个人需要20至50元的最低消费,黄侔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页面里注明活动金额。在消费额中会有几成比例分给老师,但除去咖啡馆要挣的,一个老师拿到的最多不过200块钱,黄侔自己则更没有收入。不过到场的会员还比较配合,每次30多个学员像一个小型沙龙似的讨论,也让他有信心把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
做的时间越长,累积起来的传播效应也就越大。在最新的一节中国近代史课程中,一共有5629个人在同城活动中点击了“我感兴趣”,并有955人表示参与。当然,现场只到了100多人,但这已经是线下活动人数最多的一次。
在参与活动之后,网友还可以在豆瓣小站上提交作业并进行讨论—这大概是最理想的公开课授课方式了,不仅有场地集中教学,老师还会给作业反馈意见。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些课程,黄侔和他的志愿者们自己也进行着录制课程和后期的工作。
每堂课都会上传到优酷或者土豆,再链接到豆瓣小站中,每门课都有四位数的点击率—这并不多,对于点击率动辄上万的网络视频来说,但这至少表示黄侔的工作在产生着更多的价值。
就这样,黄侔一边四处面试,一边做着自己的公开课教室。渐渐的有人来帮忙,提供录制设备,并帮他打理包括场地联络、通知协调等等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黄侔希望这个组织能像大学社团一样,就算自己没有精力了,至少可以找到接班人将事情延续下去。
黄侔拿到过公关公司的Offer,但他认为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不光是忙得毫无兼顾公开课的时间,他也渴望去做更多有创造力的事情。
今年10月,在一个NGO组织任职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人网上的一位朋友把他引荐给了一个叫陈衡鑫的人。
陈衡鑫是网易公开课的推广负责人,他和网易视频中心负责公开课的主编朱玺瑞正头疼于没有先行的宣传方式。
尽管已经立项一年,并最早制作了《公正》的页面专题,但网易公开课仍苦于没有模式可以参考。他们看中甚至很佩服黄侔这个线下经验丰富的85后,想把他招进自己的团队。
经过三次面试,走了一个多月的流程,黄侔如愿以偿的作为一名全职员工开始做公开课。尽管网易的公开课与他的线下活动不太一样,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他的公司都非常乐于让他继续发展自己原来的事业。
如今网易有超过6000门课程,其中1700多门课程含有中英文字幕,并以每天两到三门的进度翻译。大部分课程的翻译进度是由网友投票决定的,同时朱玺瑞也会平衡学科和专业,即使《多变量微积分》这样的课程受众基础可能没那么广,但网易也找了专门的团队把35节课程都翻译了出来。
一年以来,网易在公开课项目上投入1500万元,大部分资金都用于支付翻译和带宽。在网易视频中心旗下,有超过15个人在全职为这项工作服务。其中寻找课源、与翻译小组对接并检查,以及负责推广和活动的成员各占三分之一。
如此大的投入与网易CEO丁磊的重视不无关系。虽然最开始这并非一个自上而下的项目,但他对公开课的关注让网易成为在公开课推广中投入最大的门户网站。在今年1月份网易加入OCWC(国际开放课件联盟)的发布会上,丁磊通过远程视频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这件事情让公开课的成员和公关都很意外。“这个看起来很田园牧歌,其实养猪和做公开课是一脉相承的事情。”一位网易的员工这样说道。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加入OCWC(国际开放课件联盟)的企业会员,网易必须遵循CC协议(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协议),这个协议包括署名、同质、非商业等六项条款,参与单位可以自由选择。非商业条款表示拿到课程的企业或组织不能将其作为商业用途,但最为开放的斯坦福大学仅仅签署了署名协议,这意味着无论是什么平台,都可以通过贩卖斯坦福的课程盈利。
从2010年初人人字幕组翻译的第一个哈佛课程《公正》开始,公开课才真正走进内地网民的视线范围。在此之前,台湾的朱学恒带领着志愿者团队OOPS已经翻译了近6年开放课程,在内地却依然不太为人所知。
最开始网友只能在电驴上下载到人人字幕组翻译的课程,电驴的教育频道版主夏弘毅与人人字幕组的合作,也使得他成为网易公开课在一周年专题中向其致敬的三个人之一,另外两个人正是朱学恒以及《公正》最早的译者何何。
门户网站的介入,使得公开课的知名度开始以几何级数增长,但对于他们而言,这也是一个新鲜的事情。即使是内嵌字幕还是外挂这样的细节,网易都征求了很久的意见。最后因为外挂字幕无法解决中英文同步显示的问题,网易还是选择了内置。
9月初,网易启动了一项名为“公开课翻译达人招募计划”的比赛。比赛形式是在一个月之内,参赛选手可以通过单人或者组团,选择一门30分钟的指定课程进行从翻译、时间轴到后期制作的全部过程。最后网易以翻译水平为指标,选出十个团队,成为自己的长期合作伙伴。
除了寻找翻译力量之外,推广是这个活动更重要的目的。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网易公开课,陈衡鑫拉上了市场部过来帮忙。市场部与高校一直有联系,陈衡鑫选择了包括北京、西安、广州在内的八个城市,在当地的大学中发出了一万多份传单,以“落地”为主要目的。
并不仅仅是学生参与了这个活动,包括大学老师和国家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在内的359个团队参加了比赛。很多人没有做过字幕,在提交的陈述中,他们也写下了自己在网上寻找教程学习后期的过程。网易组织了由译言网、中国翻译协会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以翻译和专业水平为指标选出了最后的优胜团队。
如果这些团队愿意为网易长期制作公开课字幕,他们会获得网易支付的翻译酬金。
除此之外,怎样让公开课被更多的人知道,是网易公开课团队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推得太紧,会让人觉得这变成一种炒作”,连课程的名称如何选取,译名与点击率有多大的关系,都是朱玺瑞要考虑的事情,“有些课程不错,但如果直译课名放上去吸引力不强;如果意译过分,又不太像一个课程的名称。”
但这应该是他们唯一的压力了,对于公开课的团队,网易没有制定流量等定量指标的考核,就连竞争对手的情况也不考虑。“没有竞争者”,这是丁磊对朱玺瑞说的一句话。目前为止,网易公开课视频的一键分享已经对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网、QQ空间在内的8个网站开放。他们甚至去掉了视频里的水印,只是在字幕里加入了网易的标识。
仿佛这一切都和商业没有关系,即使是由此带来的口碑和眼球,在朱玺瑞看来这也是一个“副效应”。每天100万到130万的流量对于网易而言不算多大,真正耐心看完课程的用户会有多少他们也并不知情,但还是有一些反馈让网易乐于把这件事坚持下去。
比如朱玺瑞收到过的一封邮件。这封邮件来自长沙的一家中型网吧吧主,他向网易索要了一些公开课和翻译招募的海报,希望以此为契机,改善网吧的学习环境。虽然他们并不确定这种方式用处会有多大,但在朱玺瑞看来,这已经是非常大的鼓励。
除了自己的翻译团队之外,网易也和TLF这样的字幕组合作。如果字幕组给网易独家发布,网易则支付报酬;如果字幕组同时在几个地方发布,网易也乐于成为平台之一。
字幕组Eureka是网易的独家合作伙伴之一,这是一个由大连理工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大四在读学生肖浩廉发起的字幕组。
最开始,肖浩廉和oCourse合作,但为了提高自己的制作进度,他自立门户创建了Eureka,“阿基米德冲出洗澡间的瞬间,大喊的是Eureka!Eureka!”
从高中开始,肖浩廉就在MIT的开放课程上学习数学和物理,由于语言所限他看得很辛苦,这也成为了他现在工作的原因之一。
最开始,肖浩廉觉得翻译是件挺美好的事情,着手做起来才发现自己很难承受一个课程的工作量。
他写了一封公开信,“加入我们吧,如果你也坚信‘科学无国界,教育无国界’。加入我们吧,如果你也拥有那份原始的愿望和冲动”,这是那封公开信的结尾,这封信为肖浩廉召集到了33个人与他一同完成《多变量微积分》一共35课的翻译和制作,还有自己的大学老师作为技术指导。
除了翻译、字幕制作,还有任务分配、校对,作为发起人的肖浩廉需要完成繁杂的工作,每天至少要占用他两个小时的时间。而一些特有的数学符号在输入法中不能找到,肖浩廉只能从一些专业文献中进行搜集。不过目前为止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字幕中上下标的显示,好在说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视频里会把镜头打到黑板,观众们至少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去。
和他一起工作的大部分是数学专业的网友,但也不乏背景奇怪的人,比如一个在波士顿大学读作曲的学生。
肖浩廉把网易支付的报酬全部捐给了广州和武汉的两个教育组织,还为朱玺瑞发去了账目。朱玺瑞并不介意这些钱被译者用到了哪里,但他还是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
目前数学的基础课程翻译接近饱和,肖浩廉在考虑做一些简短的高中课程。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好的数学,这是认为自己未来更多会和数学相关的肖浩廉做翻译的唯一目的。
其他网站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管是因为开放,还是竞争,毕竟这看起来是一个不会犯错的选择。
去年8月,新浪也放出了哈佛耶鲁公开课的专题,意味着他们也踏入了公开课流量争夺的战地。
新浪具有其他门户网站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新浪微博上,新浪公开课的粉丝已经接近50万,而网易公开课的粉丝只有他们的十分之一。
动辄上千的转发量,被新浪看作最强大的推广平台—在乔布斯去世当天,新浪公开课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乔布斯演讲全集,这条微博已经被转发了1.5万多次。
与网易制度不同的是,公开课挂靠在新浪的教育频道之中,教育频道拥有国内和留学服务积累下的大量资源,但同样缺乏人手专职为这件事情工作。
在教育频道总监梅景松每天庞大的工作量中,公开课只能让她分出十分之一的精力。新浪招来了一个一直在人人字幕组工作的员工,他在新浪负责公开课后期制作、上传以及推广的工作。
但这家门户网站随着自己影响力的渐增,竞争意识更加咄咄逼人,尽管新浪也同样遵循CC协议,无法使公开课成为盈利项目。对于新浪负责公开课的几名员工而言,流量和媒体曝光率等指标是否超过网易,是他们的考核内容之一。
目前新浪已有字幕的课程已经接近2700门,他们并没有做线下活动的打算,而是把心思都用在了找课、翻译和微博推广之中,毕竟目前为止新浪对公开课的投入只有300万元。利用新浪北美原有的资源,新浪自认为在翻译的成本和效率上更有优势。
微博让新浪公开课的互动更容易实现,至少现在大部分课程都是根据粉丝推荐再去寻找来源,他们认为这样更加精准并接近民意。
新浪甚至做起了自己拍摄的公开课,他们请来北京的老师,录制了一场小升初的课程—这将是他们今后尝试的方向,拿到独家、自有版权的公开课。
不过在网易看来,新浪已经很善解人意了—至少网易公开课得到了新浪微博的认证,而微博今后能兼容网易公开课视频的直接播放,这个技术也正在搭建之中。
但两家网站的竞争还在继续。
11月9日,教育部的2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同步上线。一周后,新浪也放出了将与超星学术公开课合作的消息,预计2012年前将推出100门以上的课程视频。
无论如何,这些争先恐后的圈地都不是坏事。
更何况在白领和大学生这两个群体中,依赖公开课的大有人在。Alex是深圳一家外企的销售,不同于其他同事,他在大一时就以“大学教育不如人意”的理由辍学。
辍学之后,Alex一边抵御家庭的压力,一边寻找工作,其余的时间利用MIT的公开课继续学习自己环境科学的专业课,其他时间则会看一些经济类的课程。
《公正》这门课他看了三遍,“那段时间我体会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而不是被灌输的痛苦”,Alex说道,“课堂和学习就应该是这样。”
对于他而言,公开课更像是一个指引,看到感兴趣的课程,他会找更多的专业书籍,甚至深入研究案例。在读到《人与环境》这本教材时,他按照课本中的调查方法设计了一份公民环境意识的调查问卷。这用了他整整两天的时间,虽然最后只回收了40%的有效问卷,但Alex觉得自己至少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了。第二次他改变了研究对象,做了一个青蛙在农业中的作用及数量锐减带来的后果调查。
已经毕业两年,在北京房山做村官的马媛丽一年前从人人网的分享中接触到了《幸福》。断断续续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听完了这门课,一年后前途依然不定,但塔尔博士让她更为平和地面对环境,“很多东西没法改变,那我就去接受。”
正如朱玺瑞所说,《公正》和《幸福》已经成为公开课的名片,很多人从这里入门,然后去寻找他们更感兴趣的课程。
入职一周,黄侔开始在网易的公开课小组中承担一些校对和专题策划的工作,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很特别,他明白要到一个更大的平台,代价是不能和原来一样随心所欲。
但他依然期待能在这里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他最初抛给豆瓣的帖子里有这么一句话:让全世界的大学颤抖吧!
谁在推动公开课
1 非营利组织
OOPS:开放式课程计划,华人界最早翻译海外公开课的项目。
OCWC:国际开放课件联盟,以教育机构成员为主,包括其他机构和企业联盟成员。
CORE: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是一个以部分中国大学及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为成员的联合体。
2 字幕组
YYeTs人人影视字幕组:最早翻译《公正》的字幕组,现在已经成立了公开课翻译小组,已翻译3 0多门课程,按照现有课程每周一到两集的进度翻译公开课。
TLF字幕组:按照组员的兴趣选择翻译课程,代表作《流行病》、《环境政治与法律》。
oCou rse字幕组:以理工科课程为主要翻译对象,代表作《麻省理工物理:电和磁》、《线性代数》。
3 赞助机构
The William&Flora Hewlett Foundation:
出资赞助OCWC。
国际工程技术基金会(IETF):出资赞助CORE。
奇幻基金会:出资赞助OOPS。
4 商业公司
网易公开课:投入15 0 0万,超过6 0 0 0门课程,其中1700多门课程含有中英文字幕。
新浪公开课:投入300万元,已有字幕的课程接近2700门。